细致观察 大胆联想 真挚表达 浅谈如何写好“舌尖上的美味”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还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自古就有圣贤之言“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中央电视台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琳琅满目的生态食材,风味独特的各色美食,引燃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热情。如何用我们手中的笔介绍自己喜欢的各具特色的美味呢?本期小记者们的征文中就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
开门见山赞美食。开头直接点明自己想介绍的美味。如窦欣玥同学的“舌尖上的美味有很多种,但我独爱妈妈做的蛋炒饭”,简洁明了,点明主题。也可从诸多特产入手,列举各种美食,再引出自己最喜爱的食物,如宋雅琪同学的“中国的美食数不胜数,如:兰州拉面、过桥米线、北京烤鸭……说起来都会让我垂涎欲滴,但我最爱吃的要数外婆包的韭菜水饺。”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对即将出现的美食更加期盼。
色香味俱全说美食。美味制作过程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让美味“动起来”。看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到的,品尝味道时的变化都可按照品尝的顺序进行描述。梁家诚同学的“随着饺子皮被咬开的一瞬间,浓浓的香味随着汤汁吸入口中,鲜美的肉香中夹杂着葱香味鲜香无比,吸完汤汁一口咬下去,满满的幸福感。”美味的蒸饺,在小记者一步步精彩描述中,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介绍食物时,可以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还可以写人在品尝食物时的动作,反映事物的美味。如胡紫然同学描写的“只见蒸熟的螃蟹变得红彤彤的,像红脸的关公。我迫不及待地剥开螃蟹肚子和背上的壳,露出了黄灿灿的蟹黄……再用牙齿咀嚼,感觉弹性十足。”好像我们亲自尝到了一样。温浩梁同学的“吃小笼汤包也是有讲究的,秘诀就是:轻轻地夹,慢慢地移,先开小窗,再喝汤汁。”短短十六个字,让人欲罢不能,吸引了读者仿佛跟随他一起很讲究地吃着小笼汤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而在叙述过程中加入比喻句,拟人句,准确鲜明的描绘,如见其形,如尝其味。如窦欣玥同学的“撒入少许盐,用筷子迅速地搅拌起来,筷子和碗撞击在一起,演奏出叮叮当当的乐曲。”“几分钟后,在一旁等待许久的火腿肠丁、玉米粒和豌豆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妈妈熟练地挥舞着锅铲,犹如一位音乐家在指挥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宋雅琪同学的“鲜嫩的韭菜随着刀起刀落翩翩起舞;咚咚的声响仿佛是正在演奏一首交响曲;腰系围裙的外婆俨然就是乐队的指挥家。”小记者用精彩的文字为读者演奏出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拟人句的使用十分娴熟、准确,又为读者开启了一场视觉及味觉的盛宴。
升华主题道情感。一篇优秀习作的结尾也不能忽视,好的结尾可将文章的主题升华。胡紫然同学在吃蟹时引用了林黛玉的“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让我们真实感受到螃蟹真是金秋时节独特的美味。而窦欣玥同学的“每每享受这舌尖上的美味时,心中总有股股暖意流遍全身,那正是妈妈深深的爱啊!”结尾处画龙点睛,让我们学会感恩,令文章升华。梁家诚同学“‘舌尖上的美味’,其实都是妈妈用伟大的母爱、用辛勤的双手一步一步做出来的。有这样爱我的妈妈,我感到很幸福。”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勤劳、好学的母亲形象,可谓“匠心独运”。与文章开头“妈妈每天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出很多好吃的。”相呼应,使结构更加紧密、严谨,内容更加完整。
张芳狮子山小学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孙志毅骆薇)为确保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精准直达市场主体,切实减轻小微企业、个体...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