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守护黄河大桥的“蜘蛛侠”
本报记者张小芳
通讯员王光辉高志瑛
2月7日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透过兰州东岗黄河大桥,照射在黄河上,碧波荡漾。寒风顺着水面吹过东岗黄河大桥,飕飕作响,桥下的滚滚黄河,波涛撞击在黄河大桥的桥墩上,溅起阵阵浪花,发出砰砰的嘶吼声。兰州铁路局兰州西工务段兰州西桥隧车间兰州西桥隧检查工区的小伙子们,在“90后”工长王春瑶的带领下,迎着朝阳,手提安全绳,爬上山坡,朝着黄河大桥走去。
东岗黄河大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东岗镇东侧黄河小峡的入口处,1956年5月建成通车后,是当时国内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铁路拱桥,大桥全长221.1m,以3孔跨度53米的钢筋混凝土拱桥跨过黄河,两岸峭壁矗立,水流湍急,是连接华北和西北重要钢铁大动脉的包兰铁路最后一次跨越黄河,进入兰州的“最后一公里”和“咽喉”要道。
这座大桥历经65年风蚀雨打、冰凌冲击、洪水冲刷,先后经历5次大修和加固,犹如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每一趟列车经过时,产生不同荷载的冲击,都有可能因为晃动而造成混凝土、钢结构桁架焊缝开裂,裂纹加深。
今天这个班组的作业任务是检查墩台、梁体的裂纹、腐蚀掉块,钢桁架焊缝、桥面栏杆涂装锈蚀,钢支架螺栓有无松动,泄水孔、排水有无堵塞。他们顺着中间的检查梯上去之后,每到一处,先系好安全绳,再仔细进行检查,对照上次检查记录的裂纹长度、宽度进行测量核对,看有无扩展变化,一处一处做好记录和标记。
“这是我们上次检查时写的数据,我们今天检查还是这样,基本没变化,说明这个裂纹没有发展。”杨琪琪介绍说。
年仅24岁的杨琪琪也是班组中唯一一个敢爬上黄河桥最顶端的“巾帼女将”。她手里拿着裂缝观测仪、钢板塞尺,小心翼翼地爬过第1孔,来到黄河大桥的桥中央、黄河的正上方,依偎在一根立柱上,仔细检查立柱上的裂纹深度。
“起初我都不敢上,看着奔腾的黄河、听着轰隆隆流水声,站在黄河边都害怕,更别说是爬上近百米高的桥上去检查了,我们大家都挺佩服她的,都亲切地喊她‘铁姑娘’。”谈起杨琪琪每次跟随他去检查桥梁,王春瑶打心眼儿里佩服。
2017年,杨琪琪刚从学校毕业分到兰州西桥隧车间的时候,大家看她身子娇小,就安排她在车间班组做内务,可她按耐不住办公室琐碎的寂寞,遇到防洪时上山下沟隐患排查和具有任何挑战的时候,她总是喜欢跟着检查工区这群“90后”,干一些别的女生想干又不敢干的工作。
12时55分,一列重载货物列车呼啸而过,整个大桥微微震颤,隆隆作响,站在距离水面五六十米的拱背上,正在检查混凝土拱桥裂纹的杨琪琪不由自主地用手使劲握了一下攀登扶梯,静待列车经过。
从第二孔拱顶到第三孔,必须要经过一个宽不到一米、高不足一米五的洞,而检查整个第一孔整整花了一个多小时,为了赶时间中午饭大家就在拱腰上简单吃了几个包子,然后继续作业。
“这个桥是我们工区负责检查150多座桥和32座隧道设备里最危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座设备,所以只要我们上来一次,就要一次性检查完。”工长王春瑶介绍说。
为了时刻掌握桥梁设备状态,职工们每月会定期对桥隧“全身”的排水设备,梁体裂纹、裂缝、桥墩墩身上部、刚架、拱圈、桥面板混凝土开裂掉块以及桥面栏杆、钢结构设备局部涂料掉皮、锈蚀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体检”和“保养”,建档立卡、对症下药。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通讯员刘文娟)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持续开展,乘机出行及来甘返甘旅客对核酸检测...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