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地铁“静音令”需要乘客自律

新安晚报 2020-12-03 10:26 大字

《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首日,截至12月1日下午1点,执法人员一共劝阻了19名电子设备外放的乘客。除上海之外,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兰州、贵阳、昆明、武汉等多地出台了相关规定,并以“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的形式对地铁上禁止外放声音予以明文规定。(12月2日《新京报》)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台或完善地铁静音规则,针对乘客的电子设备外放发布“静音令”。就像之前的地铁“禁食令”,“静音令”常常引发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对起早贪黑的“打工人”而言,地铁车厢不仅仅是运输工具,还是看书、打盹的驿站。可是,车厢里常常会奏起电子设备“交响乐”,游戏声、歌曲声、电影声,此起彼伏,让那些想“静静”的乘客不堪其扰、倍感无奈。

地铁电子设备“静音令”顺应了很多乘客的需求,能够给地铁车厢降噪,优化地铁的声环境,提升地铁文明,呵护乘客的安宁权,给乘客带来更舒适惬意的出行体验。显然,和“禁食令”一样,电子设备“静音令”也是地铁管理上档、服务升级的重要措施。

《民法总则》《民法典》都赋予了公民安宁权,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乘客不得有“大声喧哗、吵闹,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秩序的行为。地铁车厢虽然属于公共场所,但乘客在地铁车厢依然享有一定的安宁权,也需承担一定的安宁义务。地铁电子设备“静音令”于法有据,也顺应了加强公民安宁权保护的社会趋势。

目前,多地在执行地铁电子设备“静音令”时,大多采用人力劝阻手段,并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少数地方对屡劝不改的乘客采取了罚款、记入个人信用记录等手段,但真正被惩戒的乘客寥寥。利用劝阻等软约束手段推行地铁电子设备“静音令”耗费不少的人力,收获的效果也注定有限,遇到不配合的乘客,还容易引发争执,而加大对违规乘客的惩罚力度,在当前缺乏明确的上位法依据,也会遭遇舆论反弹。

笔者以为,落实地铁电子设备“静音令”需要规则,需要管理制约措施,但更需要乘客的自律。地铁车厢是大家共同的车厢,也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出行环境,每名乘客都是落实“静音令”的第一责任主体,都应该捋清维护地铁车厢安宁环境的权利义务关系,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增强自律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和底线意识,管住自己的电子设备,为呵护地铁安宁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其实,呵护地铁车厢的安宁环境也是这个道理——与人安宁,与己安宁。大家都自觉一点,服从规则,服从管理,在乘坐地铁时戴个耳机,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养成切换到耳机模式的习惯,地铁电子设备“静音令”的落实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铁车厢也能变得更安宁、更舒适、更和谐、更宜“坐”,每名乘客都能从中受益。□李英锋

新闻推荐

你问我答 这场学生“法制讲堂”有亮点

本报讯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宪法》《民法典》和法律的热情,近日,兰州市城关区法院走进衡水第一中...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