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众创空间 孵化器发展与挑战共存将由注重数量转为注重质量
为全面掌握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运营现状,深入了解企业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政策导向,优化扶持体系,强化项目引领,健全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培育、壮大全市众创空间、孵化器发展。市科技局近年来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实地察看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情况,与运营企业、入孵团队开展面对面交流、小范围座谈,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对接,从而对兰州市的众创空间、孵化器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励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有力支撑了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搭建了众创投融资渠道,培育了众创人才,营造了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推动了全市双创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构建。
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4家,其中,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以甘肃省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甘肃得力帮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家级孵化器6家、以兰州科技大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兰州高新技术创新园为代表的省级孵化器15家、市级孵化器40家。孵化面积123.0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923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16356人;市级以上各类众创空间106家,国家备案23家、省级众创空间66家、市级众创空间72家,众创面积74.552万平方米,初创团队508个,初创企业从业人员1968人,累计毕业企业600余家。
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模式占主导。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最初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化运营,已逐步向由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民营企业占主导的多元化主导主体的发展模式转变,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按其运营主体划分,事业单位运营孵化器9家,以企业为主导的孵化器35家,其中民营企业运营孵化器占比达61.36%。众创空间在兰高校、科研院所运营的有18家,其余88家均为企业经营,企业运营比例达83.02%。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培育企业和企业家的运营模式占主导。
以综合类企业孵育为主体的运营。全市44家孵化器中,专业孵化器14家,综合型孵化器30家,综合类孵化器占比68.18%;专业化众创空间有13家,包括高端能源装备专业化众创空间、中(藏)药专业化众创空间、分离科学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全部分布在专业领域较强的高校、科研单位或企业。综合类众创空间93家,达到众创空间的87.73%,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入驻企业多为各领域小微企业和团队。
以创新发展区域为中心的聚集发展。全市各区县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主要分布在创新创业比较活跃的区域:其中孵化器发展中,城关区13家、高新区10家、七里河区3家、安宁区6家,兰州新区6家;众创空间的发展中,城关片区分布62家,安宁区15家,兰州新区9家,七里河区9家,以上四区众创空间发展比例89.62%。相比较而言,三县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中,发展比例较低。
以多种投资并存发展的运营模式。在调研中发现,全市众创空间、孵化器运营单位,有些以投资占股的形式投资入驻企业优质项目、有些通过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入孵企业共同发展、有些通过提供减免房租、物业等优惠服务培育入孵企业、有些以培育合伙人为主的投资方式带动的孵化培育。也有以科创咖啡等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和项目发布、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的聚合型运营模式,以及以优惠政策出租办公场所和工位,吸引创业者或企业团队入驻的二房东转租型运营模式。
仍有不小进步空间
虽然近年来,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在调研中仍然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以民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发展规模小、体量低、规模化现代化企业较少,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在开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中还需要进一步融入。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器运营由单一模式向主体结构和运作模式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众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但基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偏小,运营模式不够丰富多样,盈利手段不够多,在带动入驻企业发展中也存在自身同步发展壮大的问题。诸如咖啡沙龙等众创空间,只能靠餐饮、会员费等收入勉强维持经营,有的孵化型众创空间因缺乏好的投资项目或者投资失败,面临亏损的困境,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营组织模式。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化”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项目缺少特色亮点,没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围绕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需求,调整发展成为专业化程度高、特色亮点凸显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比较少,众创空间品牌影响力和集聚力还比较有限。
众创空间、孵化器运营成本较高,存在运营困难的问题,同时入驻企业大多为初创型小微企业,缺乏助力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渠道。
考察组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全市众创空间、孵化器盈利创收效果目前不是很显著,除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有限公司等类似有政府政策扶持的国营企业,华源·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有固定盈利来源的民企外,其他众创空间、孵化器的盈利主要来自办公场所、工位出租、承担合作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个别运营企业的净利润为负值,有些通过奖补基本能够与支出持平。同时在调研中还发现,全市现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均没有引入风险投资基金,运营主体对入孵企业仅限于参与、合作性投资,且投资额度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众创空间、孵化器的专业化服务能力还跟不上,众创空间服务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无缝对接,创新资本对接服务的体系不够“流畅”,金融服务平台投资基金对中小微企业关注度不高,缺乏天使、信贷等投资平台,制约了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质量和效益。
发挥科技资源禀赋,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助推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发展的生态文化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
目前,对创新创业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全市众创空间、孵化器虽然已经由原来的“点状”分布、各自发展为主的局面,正在逐步向整合创业者、资本、媒体网络、公共服务等多种资源的区域化“片区”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激励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众创空间、孵化器辐射面,争取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带状”发展局面。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主营业务建设众创空间的力度还不够,科研院所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的氛围还不浓郁。现有对众创空间的扶持政策比较零碎分散在市直各相关部门,这些政策也限于房屋、水电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对众创空间、孵化器的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完善细化。
未来发展还需科学规划
针对多次进行调研显现出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让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运行和发展的更好,兰州市科技联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众创空间、孵化器的培育将由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众创空间孵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统筹谋划全市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鼓励推动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多方协同,助推众创空间、孵化器的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众创空间品牌,鼓励支持众创空间做大做强,升级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努力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孵化链条体系。
首先要优化创新体系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创业政策金融环境。进一步完善、细化有关认定、考核、奖补政策,修订《兰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在融资渠道方面,进一步发挥“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提前介入到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等创业服务,建设开放式、专业化的创业投融资平台,加速创业企业孵化,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资金补贴方面,建议适当考虑由目前每年开展的连续三年的普惠式补助,改为企业运营三年后,每年考核,集中补助的方式,同时试点每年集中力量重点扶持部分有潜力的空间;在购买服务方面,尝试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免费发放“服务券”“活动券”“创新券”,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帮助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
该负责人表示,尤其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发挥中央在兰企业、省级优秀企业和市级规模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规模企业已有的研发、技术、管理等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投资建设专业化、行业化的众创空间,对内促进提升企业自身主营业务。对外向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开展产业孵化和新业态创业,培育专业化新兴产业的成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专业学科建设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在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优势、人才智力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围绕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产业化,拓展孵育功能,建设众创空间,开展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新型高科技企业。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依托高校强大科研成果及研发能力,围绕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为科技型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理文/图
新闻推荐
295个岗位招贤纳才2240人 新区秋季人才招聘会24日举行
【本报讯】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吸引聚集优秀人才来新区就业创业,搭建用人单位与各类人才的沟通交流平...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