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谣里遇到最美的兰州
兰州本土民谣乐队野谷谣李建傧刘堃本土民谣乐队野谷谣白亮张佺
民谣之美,根本之处其实是情怀,就像低苦艾乐队的一首《兰州兰州》,那浅唱低吟的曲调总能够触摸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近年来,民谣艺术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一首优秀的民谣作品对城市的宣传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民谣的动人之处也就是始终折射着其根植的土地和文化。
数十年来,兰州给予了民谣艺术独有的滋养与力量,也因此成为了音乐人心中的中国民谣之都、中国摇滚音乐的西雅图。“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带着这首歌的余味悠长,记者开始寻访这座城市与民谣的故事,去静静聆听民谣里最美的兰州。
兰州民谣的“史前阶段”
韩松落,中国当代作家。他被圈内人推崇为最懂兰州民谣的文人。他用温和的语气、细腻的思绪将民谣在兰州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兰州民谣的发展有一个‘史前阶段’,就是当年的那一波知青或者是后知青。”韩松落一开口就已流露出对民谣音乐的深爱,他谈到的内容甚至很多职业民谣音乐人都并不知晓,可见无有至深之爱,何以能体味如此之细微。
“他们有的是从大城市来到了地处西北的兰州,有的是从兰州到了周边的乡镇,在个人的变迁中带来了许多当时的流行音乐。在当年,这些音乐有的不能公开唱的,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些主题是被视为一种靡靡之音。”
“最特殊的是,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一个作品出来是有根源的、可溯源的。那个时候,很多音乐都是来历不明的,可能一出来就被另外一个人传唱,然后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好多作品就在这种一次次的传唱中,变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参与创作的东西。”
“而这些作品,可以说代表了那个知青年代的内心世界。”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情景,虽然艰苦,但却简单、纯洁,洋溢着一种十分纯粹的执着:“作品中一部分有可能是原创的民歌民谣,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根据当地的民谣改编的,还有一部分则是根据外国民歌民谣改编的。有的作品甚至被改的面目全非,根本听不出来原来的样子,就连出自哪个国家都难以判断。而这,就是兰州民谣的‘史前阶段’。”
90年代唱民谣:一把吉他、一个口琴
“真正民谣繁荣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这段繁荣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近20年。在早期的阶段,民谣还都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属于一把吉他、一个口琴就能搞定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兰州有了第一个乐队——李晋健组建的“地包天”乐队,他们开始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到了90年代,各种乐队便开始在兰州遍地开花。
“那时感觉每个礼拜都会有新乐队产生。”那时候韩松落也还很年轻,但热爱音乐的他已经与不少音乐人相识,用身处其间的方式亲眼目睹了民谣音乐在这段时期的发展历程。但是,那时还听不到民谣这个词汇,也没有任何一个音乐人思考过自己属于哪一类的范畴。今天回过头来看也很难界定,当时那么多的乐队中究竟哪些能够放到民谣的范畴里。
韩松落说:“我认为,除了那些特别重的金属音乐,甚至一些噪音音乐,大部分都能归入民谣。因为,尽管有些乐队自始至终认为自己唱的是摇滚,但摇滚本质上也是一种民谣,只不过可能形式稍微‘重’一点,乐队的编制大一点。”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兰州民谣音乐开始乐队化的一个时期,大家开始有组织地变成了一种乐队的创作、排练、演出。这也是兰州民谣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涌现了很多出色的歌手。”说话间,韩松落的眼中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光彩,我想此刻他的思绪也一定回到了那个激情四射的时代,脑海中也必然浮现出无数洋溢着青春热血的面孔。
“比如王凡,唱过一首歌叫《你去天堂带上我》。”他一边回忆一边重温着当年的情景,就差嘴角唱出这首歌的曲调了:“这首歌在当时特别火,每次在演出现场唱起这首歌,都会有很多观众为之落泪。还有老眯、张佺等一批优秀音乐人,都为中国音乐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民谣歌手的核心价值——原创能力
在2010年前后,除了低苦艾乐队的“扬名天下”之外,还有一个“红白色乐队”也很不错,他们虽然以电子音乐为特点,但本质上来说还是民谣音乐。言语间,韩松落还特别提到了一个人,就是李建傧。
他是一位十分低调的兰州民谣歌手,也是著名的“时间吧”的主人,他的歌词里总是充满着浓浓的禅意,悲凉但却有一种顿悟后的感觉。2010年1月他曾出版了专辑《草木一生》,其中的作品都十分有意境。
还有一位独立音乐人、歌手白亮也十分有特点,他是和网易云签的约。说起名字可能人们并不是很熟悉,但他有一首十分流行的歌绝大多数人一定听过,那就是《孙大剩》。这首作品,曾在网易云上创造了一个1亿次的点击率。
“从小你就想当一个盖世英雄,逢人便说长大后要大闹天宫,可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是那么平庸……”这是一首非常写实、也非常朴实的作品,网易云的留言区里很多听众评论这首歌是“句句扎心”的感觉,而且能唱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特别是像我这样从小镇出来的青年,都会体会到我歌里所表达的心声。”白亮的外形阳光俊朗,说起话来也和唱歌一样很有节奏感,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交谈中回忆起往事,他却流露出一丝难掩的沧桑:“当年我只身一人来到兰州,一个人都不认识,陪伴我的只有一把吉他。然后,我从音乐圈的最底层一步一步的努力向前,慢慢发展起来直到今天。可以说,这首歌唱的就是像我这样一直在‘路上’为了梦想坚持前行的人。”
白亮说:“这首歌被传到网上后,就好似在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了一个石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响。而且,当时也可能是赶上了民谣音乐再掀热潮的东风,我也的确是将这种思路和风格延续了下来,接连创作了一些同类型的作品。事实证明,这些作品也的确比较容易被人们接纳并喜爱。”
“民谣代表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所以其作品是否是原创就很重要。”韩松落认为:“也可以说,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民谣歌手,除了曲风、表达形式等方面之外,能不能做原创作品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实际上,这些音乐人大多也都是从90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只不过是到了这个年代感觉突然表达起来更顺畅、更方便了,也才开始有大量的东西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低苦艾”刘堃:演出的快感就是打动自己和观众
到了2008年到2009年期间,开始有了很多的演出机会和平台以后,兰州民谣音乐的发展又进入到了一个全盛时期,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低苦艾乐队。
低苦艾乐队的刘堃是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来到了兰州。按他的话说,就是来到了兰州,才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才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
“那时接触到的有民谣、摇滚,还有电子音乐等诸多形式,很难说谁高谁低,但都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刘堃告诉记者:“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野孩子的民谣,突然发现这种音乐更加与自己内心感触相契合。”
1999年,“唇绣”乐队在兰州诞生,2003年更名为“低苦艾”,2011年用一首《兰州兰州》唱红到全国。2012年,低苦艾拿下华语传媒最佳乐队奖,2013年拿下民谣中国最佳民谣摇滚乐队奖,2014年凭借《守望者》在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中获得最佳民谣艺人提名。
“我很喜欢上台演出,当我的音乐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得到共鸣,观众和我一起感受到你音乐里的悲伤、喜悦,和你闭上眼睛一起冥想的时候是一种喜悦的享受。”刘堃由衷的说:“其实演出的快感就是在这里,我打动了自己和观众。我在台上和观众的会心对视,或者观众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我的音乐带给他们的共鸣时会心的一笑,都是美妙极了的珍贵收获。”
民谣音乐10年“沉寂期”的见证——MP3
2003年,遇到了多种问题的张佺和索文俊决定解散乐队。2004年,索文俊生病去世。在这段时间,兰州的民谣音乐也进入了一个沉寂期。差不多就是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甚至个体歌手也很少听到有搞原创的,很多乐队也好像是一哄而散,出走的出走,解散的解散、转行的转行。
“当然,做乐队的人也都很善于与人交往的,而且也比较能够经受失败的打击,所以,其中出现了不少成功的生意人。”听起来是好事,但说到这时,韩松落的语气里流露出一种遗憾:“造成这种情况我觉得也有很多因素,首先应该是经济上的影响。当时,做音乐是一个门槛和成本都比较高的行业。”
他说:“所以,做音乐组乐队不光是能够提供一个创作上的资金支持,而且创作的作品还能够拿出去演,有可以公开演出的场所,得到各种演出的支撑。而在2000年后的10年里,这种环境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缺失了。”
2000年以后,出现了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东西——MP3。但当时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件掌中玩物,却在不久后对民谣甚至整个流行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到2003年,出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MP3的价钱由于关键技术的突破而开始暴跌,100多元就可以买一个很不错的。”韩松落告诉记者:“有了MP3,人们一下子不再听唱片,也不再买CD了。而从这以后的10年,也就成为了流行音乐发展的艰难期。这个阶段,搞演出也变得愈发艰难,似乎广受热捧的MP3也让人们也不再喜欢走出家门去感受现场音乐。这十年,流行音乐在无奈中沉寂了下来。”
“野孩子”张佺:真正的民谣是流传而不是流行
韩松落提到的歌手中有一位叫张佺,这个名字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但说起“野孩子”乐队就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从兰州出现的一支极具代表性的乐队,主唱就是张佺。其实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都很喜欢他,后来他和乐队去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如今的张佺是一头银发朝两边散开,流露出一种孤寂、沉静的气息。他的话不多,但是只要开口唱歌就是裂帛般的腔调,一字一句都能砸在每一位听者的心上。
野孩子乐队如今已是一帮“中年人”,主唱张佺出生于1968年,是乐队的创始人,也是乐队的灵魂人物。他出生在兰州,18岁时开始学吉他、贝斯,早年间在青海工作,后来又到成都、杭州。做过长途汽车售票员,也在舞厅里面当过乐手、伴奏。有人说,张佺像一座雪山,沉默、坚毅、慈悲。
1995年,27岁的张佺和25岁的索文俊在杭州成立了野孩子乐队。随后一年,他们从家乡甘肃出发沿黄河往内蒙古走,一路采风民歌,包括西北高原的“野花儿”、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等,这些最终构成了乐队黄河流域民歌传统的基调。
“一条河流淌一千年或者一千里,你无法想象出它的变化,但有人就能摸清它的脉。”野孩子乐队至今已经创立了25年,几次离散重组,生命力依然茂盛。张佺说:“那是七八十年代,我们听很多国外的摇滚乐,港台的流行音乐,也听到很多民工唱‘花儿’。花儿是西北民歌的一个类型,主要特点就是即兴、对唱。
至于怎么样去把这种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传统民歌,和现代音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一直在用作品去证明。”
他由衷地表示:“我们每次巡演唱《黄河谣》这首歌的时候,现场有很多人会流泪。虽然歌里唱的是黄河和兰州,但很多离开家在外漂泊的人,在这首歌里会找到共鸣和共情的东西。”
“真正的民谣是流传而不是流行。”这是张佺说过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某种意义上讲,给什么是真正的民谣下了一个无法撼动的定义。他认为:“唱我们自己的歌,把自己心里的东西用音乐表达出来,看看多年后还有哪些歌被人传唱。一时的热度终会过去,而打动人心、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影响中国原创音乐的作品则一定会经得起时光的品读。”
互联网音乐平台开启民谣新时代
2010年以后,民谣音乐的又迎来一个黄金时期。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特别是随着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QQ音乐等诸多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出现,向所有人开启了一个随时随地上传音乐作品的功能,也为所有音乐人打开了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这个时期,音乐创作的成本越来越低,甚至可能用手机就可以完成一个编曲的工作,很多复杂的音乐创作在电脑上也可以轻松完成。成本下降了,创作条件更加便利,于是便又开始涌现一些非常优秀的音乐人和乐队。
“当诸多社交媒体出现后,给音乐又赋予了一种社交属性,就是可以通过听音乐去认识更多的人、去辨别‘同类’。有了这个属性后,很多人便更加愿意去现场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因为这是一个找到更多‘同类’最直接的办法。所以,演出也逐渐开始兴旺起来,随之也让音乐作品的循环又重新建立了起来。”韩松落这样说到。
重现新时代中国民谣之都的辉煌
近年来,民谣演出逐渐成为了兰州市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诸多本土以及国内的民谣乐队也是先后应邀亮相,把最动人的民谣音乐成功融入了美丽的黄河之滨。而那每一次歌唱,更是令现场所有观众在激动不已中一次次品味着人生、升华着情感、感悟着岁月流年。
“这种由民谣音乐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是很正面,在黄河边的演出我都去看过,包括我们本土的野谷谣乐队以及黄河边沿线七八个乐队的演出,感觉非常好。”韩松落说:“这是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精神追求特别直接的表现,同时也给歌手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存条件,一个表达的平台。”
“兰州有一个特别好的优势,就是与各种民歌元素都很近,甚至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多民族的环境里长大的。”韩松落感慨地说:“这里是一个音乐元素摄入比较多元的地方,只要能给音乐人们多给一些创作的支持,多给一些表达方面的支持,原创的优秀民谣作品就一定会不断涌现。而且,这些作品都承载着鲜明的、独属于兰州的城市文化符号,这样的作品才更有利于传播,也更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树立,也定会在新时代重现中国民谣之都的辉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细”字上下功夫 “精”字上求实效西固区综合整治背街小巷让城市“里子”美起来
【本报讯】近日,西固区四季青街道联合区城市管理局四季青执法中队、市场监督管理局西固分局、西固公安分局、区商务局、消...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