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坚守 兰州暑期高温一线职工群像写真

甘肃工人报 2020-08-12 09:13 大字

每逢夏日,面对高温酷暑,大部分人会选择足不出户,宅在家里,乐享“空调、WIFI、西瓜”。然而,也有一部分人,由于职责所在,则顶着高温坚守岗位,用汗水和辛勤诠释劳动的意义。他们虽然普通,却是广大群众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在炎热的环境下坚持工作,他们挥汗如雨,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日,本报记者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这些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并以此向他们致敬。

本报记者石杰张小芳胡江

烈日下的“马路天使”

“同志,现在是红灯,不能闯过去啊!”

“这位女士,骑摩托车请戴好安全头盔!”

在兰州南滨河路的一处十字路口,一名交警正在指挥交通。烈日下,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不断地滚落下来,淡蓝色的警服已被汗水湿透,却仍旧坚守在高温下执勤,为道路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现在市区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学生上下学高峰期,幸亏每天有交警冒着酷暑在高温下指挥疏导交通,我们才可以顺畅接送孩子们,真是辛苦他们了!”日前,市民马先生路过南滨河东路与通渭路交叉口,看到交警正顶着烈日指挥车辆有序通行时感慨道。

入伏以来,兰州进入“烧烤模式”,持续的高温让许多市民扎进空调房里清凉避暑。然而,纵使高温酷暑,广大交警仍坚守在一线。“每天站岗执勤,就是为了给市民、游客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这是身为交警的职责所在。”这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交警名叫王元锋,是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城关大队三中队队长,站岗执勤已有10年。与其交谈中,记者观察到,和很多户外工作者一样,王元锋脸上皮肤粗糙,而且十分黝黑,其饱经风霜的脸庞看起来与身上的警服一样醒目。

每天清晨走上街头,站在车来人往的十字路口,王元锋一天的工作便开始了。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执勤中,他总是忙碌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海中,在迎来送往间疏导车辆和行人,为外地游客耐心指路,确保市民、游客出行安全。

盛夏七月的兰州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白天的时候人们普遍不愿外出,但一到夜幕降临,大家便纷纷出动,三五成群地聚在黄河边的市民公园乘风纳凉。但是,为了消除道路隐患,降低安全风险及疫情防控需要,王元锋和同事则会沿黄河风情线开展夜间巡查,及时劝导市民远离潜在风险区。同时,大力严查夜间酒驾醉驾、超速超载、无证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夏日里,执勤交警常常是头顶骄阳似火,足下热气蒸腾,辛苦是不言而喻的。“尽管酷暑难耐,但为了群众出行平安,我们也甘愿与烈日作伴,奋战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第一线,圆满完成各项安保任务,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王元锋目光坚定地说道。

冒高温、战酷暑、斗炎热,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烤验”,但王元锋对此却已习以为常。说到高温执勤,王元锋显得不甚在意,“我是一名交警,维护市区交通秩序是我的职责,如果怕热、怕苦、怕累,就有愧于头顶的警徽,有损交警形象。另外,高温天气没什么,每年都这样过,就是热一点,这不算什么。”

“站岗一分钟,奉献六十秒。”作为高温下坚守一线的执勤交警,王元锋只是兰州成千上百名交通民、辅警中的一个缩影,不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是红绿灯闪烁的十字路口,总有他们辛勤的身影。

带电消缺迎峰度夏

7月27日,在330千伏泉驼二线39号塔位带电作业现场,甘肃送变电公司带电作业人员即将进入地电位,对本基塔的碗头挂板处补装M型销子。

早上9点,室外气温已经升至近30摄氏度,带电作业人员黄斌与田锦华穿好带电作业防护设备,绝缘服、绝缘靴、绝缘手套……一套绝缘设备净重达7斤,因绝缘性能好,所以穿上后温度要比平时高出十度。在做好带电作业前的各项准备后,黄斌和田锦华一前一后,向铁塔高处攀登而去。

在30多米高的横担上,两名作业人员默契配合,井然有序地做好进入地电位前的准备工作,再次确认屏蔽服各节点连接可靠,在铁塔上找好操作点,调整好作业姿势,通过十几米长的操作杆开展消缺工作。20分钟后,作业顺利完成,黄斌和田锦华回到了地面,第一件事就是脱掉身上的屏蔽服,屏蔽服里面的衣服已经完全湿透。

“上面很热,穿着屏蔽服跟蒸桑拿似的,要是体力不好很容易中暑,这不藿香正气水都准备好了。”黄斌边说着边用衣袖擦了擦满头的汗水。

稍作休息后,带电班组前往下一基塔位再次进行消缺工作。“我们今天的工作任务是完成330千伏泉驼二线39号、75号、97号、168号的危机缺陷消除工作。此次带电作业任务目前已完成60%。”现场工作负责人张永利说。

经过一天的时间,四基铁塔的缺陷消除工作顺利完成,“带电作业存在危险,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不能出现一点差错。”田锦华说。

据了解,此次带电作业自7月22日开始,预计于8月4日结束,主要消除330千伏泉胡二线、750千伏高泉三线等线路危急缺陷11条,750千伏敦高一线安装智慧线路温度传感器32个、异常诊断装置等在线感知设备4套。

迎峰度夏以来,甘肃送变电公司全力做好甘肃主网运维工作,加强对线路的巡视力度,针对特殊区段增加特训频次,确保电力设施安全,及时排查隐患并整改,科学制定电网迎峰度夏工作方案,密切关注天气情况,进一步完善主动安全防护和突发应急处理预案,规范标准化作业流程。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带电作业次数,增加带电、抢修力量,确保今夏电网安全平稳运行,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高温下的“色差”美

酷暑炎夏,上午9点的兰州,空气中还夹带着丝丝凉爽气息,从早上6点半开始,王涛已经驾驶56路公交车往返小西湖公交站和二热公交站一个半来回了,“今天是早班,基本不用等待骄阳似火,2点半左右就可以休息了。”王涛一脸淡定从容,在终点站休息的片刻间,与记者聊起了自己的6年司机生涯。

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即使已经入伏,为了保障空气流通,兰州市所有的公交车需时刻保持窗户敞开,空调无法像往年一样正常使用。于是从清晨上班高峰期开始,公交车里就充斥着潮湿与闷热,与乘客同样忍受潮湿与闷热的还有公交车司机们,但与乘客们不同的是,这些司机们,每天需要“忍”至少8个小时。

尤其是夏天,像王涛一样的公交车司机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左胳膊和右胳膊色差十分明显,由于长时间在驾驶室保持一个姿势,开车时又需要保持视野开阔,窗户上不能挂窗帘等遮挡物,所以靠近窗户的左胳膊明显被阳光晒得黑了许多,王涛笑称:“这就是我们的显著标志。”王涛还告诉记者,天气热不光晒黑胳膊,还有安全带下的汗印子。原来,司机们开车是必须要系好安全带的,由于夏天炎热,一趟单边跑下来,安全带覆盖的部位早已被汗水浸湿,一下车,司机们一个个的汗印子又成了“显著标志”。

“现在的56路车环境好很多了,我们车队130路公交车还是以前的老车,发动机前置,一到夏天,司机们一边忍受炎热的天气一边忍受发动机散发出的热气,别提多辛苦了。”兰州公交集团第二客运公司第四车队党支部书记梁俊告诉记者。王涛也曾驾驶过130路公交车,“有时候一趟下来,汗流浃背不算什么,头被熏得发蒙,需要缓好一会儿。”

6年的工作生涯中,王涛也遇到过不少“意外事件”。去年的一次经历让他明白,任何一项工作,在做好本职的同时温暖、帮助周围的人,便是最好的存在。在一次行车中,中途上来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上车以后就坐在靠前的座位上,王涛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位老人并一直关注着,直到终点站,还是不见老人有下车的意向,王涛知道肯定是老人迷路了,在询问无果之后,王涛将老人搀扶到附近的110执勤点,说明情况后便匆匆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虽然不知道事情的后续怎样,但王涛知道,自己如果不管不顾,老人必定迷路,家人必定慌乱寻找,伸出援手,不一定需要有回音。

“常在路边走,剐蹭总会有的,经历换回的总是经验和成长。”王涛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样积累和自我提高的。在一次行车中,由于在自行车道借用车道行驶时不小心与一位骑自行车的男子产生剐蹭,王涛发觉后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赶紧停车快步下车查看伤情,“第一时间,给车队打电话,随即车队派人代开车辆,我送伤者去医院检查。”虽然那名男子没有大碍,但在王涛的心理上却产生了不小负担,“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行车时都有阴影。”

“每天上班前,我们都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巡看驾驶员的精神面貌。”梁俊告诉记者,集团公司一直注重驾驶员的心理健康,基本每月都会有心理健康辅导课,来帮助驾驶员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如今,王涛已经能够从容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突发状况,能更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挥汗如雨“烤”验责任

“什么都别干,能在编组场里待一天的,就是好汉。”炎炎烈日下,刚处置完列车装载隐患的货检职工靳登辉,抹了一把满脸的汗水,自豪地说。

8月5日,兰州市最高温32℃,而占地5000余亩的兰州北编组场线路股道间的温度直逼50℃,偌大的站场好似一座硕大的

“烤箱”。一列列货运列车在这里汇聚,密密麻麻的股道、南来北往的列车运输场面甚是壮观。编组场里,铁路作业人员头顶热辣辣的太阳,脚踩滚烫的石砟,挥汗如雨,每天担负着近两万辆货车的解体、编组工作。

调车员每天穿梭于移动的车辆之间,把分散的车组和车辆编挂成车列,把完整的车列分解成不同车组,他们也因此被称作机车车辆“编程师”。

正值晌午,明晃晃的太阳高悬在空中,到了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远远看去,编组场钢轨上腾起阵阵热浪。“10车……5车……3车……”,郝磊扒乘在牵出车列的侧面车梯上,目测距离,通过对讲机和调机乘务员联控着,精准控制着机车速度。随着“停车”指令的发出,郝磊从车梯上下来,站在股道边,指挥着牵出车体缓缓向股道停留车靠近,精准连挂,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渗出。

郝磊所在的3调调车组共有5人,是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团队。调车长魏杰介绍,这几天编组场内的温度很高,也没有遮挡,但车不等人,再热活也得干,还得干好。连挂完一列车后,他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又开始顶着烈日检查编组场停留列车的防溜是否牢靠。

兰州北站编组场有这样一群“育菇人”,他们常年与“铁蘑菇”做伴。这些“铁蘑菇”叫减速顶,对溜放车辆起到减速作用,便于编组车辆按规定速度进入作业轨道。

此时,编组场被烈日炙烤的滚烫,车皮被晒得泛着热浪。用点温器一测量,地表温度已超过50摄氏度。职工张超正趴在轨道上,用卡尺逐个测量新安装减速顶顶面与钢轨面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亮晶晶的汗珠时不时从他的两鬓滑落下来。如果减速顶在角度和高度方面存在毫米级别的误差,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影响减速顶的控速效果,而且减速顶也非常容易被损坏。

张超是综合车间的一名减速顶维修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减速顶进行检修,确保减速顶能够正常使用。张超判定减速顶质量好坏有自己的“土办法”,就是用脚踩,“一个顶踩下去,阻力很大,有点费劲,是正常的;如果踩下去很容易,油气明显不足,那就是有问题的。”这个站编组场共有减速顶股道72条,安装了13980台减速顶,每天一遍遍的脚踩检查,对张超和工友们的体力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每天每条股道至少要走一个来回,步行10公里,一天下来两条腿跟灌了铅一样沉重,每个月踩坏的劳保鞋就有两三双。

一个货检员绕着火车检查一圈,需要走上1.6公里左右。白班货检员要检查四列火车,夜班货检员一个晚上要检查六列火车。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每周他们都要绕着火车走上一个“马拉松”,是朋友圈微信步数排行榜常占C位的“暴走族”。

在蒸笼一样的编组场里,货检员背着工具包,拿着小铁锤,对编组场内的车辆进行细致检查。看、摸、敲、拉……身上的作业服已被汗水浸透,脸上淌满汗水,但热浪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缓慢前行的脚步。

再一次洗了“汗水浴”的货检员靳登辉,刚刚处置完装载隐患。他大概计算了一下,每名货检员一个班要走十几公里路,需要弯腰、登车2000多次。

该车间党支部书记高志俊介绍,兰州北车站主要担负陇海、兰新、兰渝、兰青等多个方向的各种货物列车的编组、解体、出发等任务,素有“兰局心脏”之称。广大干部职工全都分散在像“火炉”一样的126条股道上,在高温的炙烤下挥汗如雨,不畏酷暑地穿行于移动的车列之间,保障着每一趟货物列车安全高效地运转。

盛夏里的城市“美容师”

进入七月,兰州迎来了高温天气,很多市民都减少了户外活动,待在室内避暑纳凉。然而,却有这么一群人,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受着高温的“烤”验,维护着城市的脸面。他们,就是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

上午九点,兰州城关区渭源路街道已是烈日高照,此时走上街头可以看到身着黄马甲的环卫工人,和往常一样专注地进行着清洁工作。这是他们在凌晨四点路面普扫后的又一次清扫。

“每天上午八点左右到九点是市民出行高峰时段,期间会产生不少垃圾,所以我们常常会在九点市民上班后,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大清理。”金俊芳一边擦汗一边说道。

金俊芳是兰州城关环卫局保洁二公司第三管理站站长,今年53岁,从事环卫工作已有21年。作为一名老环卫和管理站站长,工作中,她总是严格按照“十净”“十无”“五规范”的环卫作业标准,坚持路面净、树窝净、道牙墙角净,确保管辖区域内见不到果皮、纸屑、小广告、烟蒂等。

中伏后,持续的高温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来,天气预报最近的温度一直都是30多摄氏度,而地面温度却已超过40多摄氏度,许多有过填补历史的沥青路面,踩过去就会留下足印,就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金俊芳和站内198名保洁员却一直在高温下坚持户外作业。

“这么热的天,如果垃圾没有被及时清理的话,是很容易发霉、发臭的。”金俊芳说:“现在果皮箱内的垃圾,一天至少要彻底清理三四次,并及时运送到垃圾运转站处理,确保广大市民在夏日期间有一个干净、舒适的市容环境。”

一到夏季,尤其在入伏后,兰州城区街道两侧所植的槐树就到了落花的时节,这给清扫路面的环卫工人增添了不少麻烦,槐树花时不时地往下落,“眼看着刚才打扫干净的路面,不多久又出现了零星散落的槐花,而且还附带着树胶,特别不好清理。扫完落花,还要冲洗树胶,不然行人走过的时候,鞋底老是被粘住。”

正午时分,在烈日的暴晒下,柏油路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这样的环境下,金俊芳和同事在清扫路面时,最怕遇到口香糖等城市“牛皮癣”,“那玩意儿黏糊糊的极难清理,清理一块口香糖会耗费很长时间,而且这个活很伤手,干完后手指头就会疼,要是一连清理好几个,手非磨出泡不可。”城市“牛皮癣”的清理工作,虽然费时耗力,但金俊芳表示,

工作中但凡遇到口香糖等粘着物则坚决清理干净,决不能让其粘在行人脚底到处跑。

在高温的包围下,金俊芳和同事挥汗如雨,不时清扫着地面,间或有废纸屑、塑料袋、饮料瓶被刮到马路中间,她便瞅准没车人少的时候快速跑去捡回,切实保证了街角路面的洁净、整洁,为市容市貌的良好形象贡献了环卫工的力量。

“舍得一身脏,换来满城净。”金俊芳说,“保洁工作虽然枯燥、辛苦,但是看着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想到是我们用双手扮靓了城市,心情就很愉悦,即便工作再苦再累再脏,也乐意用一身灰尘换来城市的整洁、美丽。”

新闻推荐

“禾尚头”小麦喜获丰收

【本报讯】夏秋之交,兰州新区迎来了丰收季节。秦川园区各村大片大片的麦田里,7000多亩“禾尚头”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收割机...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