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作家”段好贤 在文学的土地上收获幸福
“文学让我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写作让我对丰富精神世界的行动更为执著。”兰州市三十五中的老师段好贤既不是任何级别作协的一员,也从没有认为自己能被称为“作家”,对于文学写作他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或许,我能改变点什么。”
实际上,段好贤也是兰州市诸多“草根作家”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在谋求生存的同时永远坚守着文学创作的追求,用植根于内心的文学信仰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近日,这位小有名气颇受推崇的“草根作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用质朴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文学人生。
朋友圈里小随笔推介家乡倡新风
“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文学、史地和写作。”段好贤告诉记者:“读初中的时候,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读给本班和别的班级同学听,并把作文本给年级的同学传看。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鼓励和肯定,虽然有时候作文本再也回不到自己手中。”
他说:“后来,我就喜欢上了写作文,喜欢随手写点东西,也写了很多。但觉得这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觉得这和文学创作的距离非常遥远。几年下来,竟然积累了厚厚的几本子。遗憾的是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些东西连同托运的行李一并丢失了。”
工作之后,闲暇之余,段好贤也总是坚持写作,将自己的见闻随感等写下来,随时通过微信分享给朋友。朋友们都说读这些小文章轻松愉快接地气,并老是吵吵着让他多分享一些。尤其是,他写的历史知识、游记、家乡风俗、乡愁颇受欢迎,在充满温暖气息的朋友圈里不停地推介了家乡、倡导了社会新风尚。而一些书写生命感悟、表达生活情趣与体会等方面的文章,也总是能引起读友们的共鸣。
一路行一路写感悟点滴人生
“一路走来,竟然也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了。”他笑着说。
作为一个喜欢历史并热爱旅游的人来说,段好贤总希望能够去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中耳熟能详的地方走一走,去印证纸上得来终觉浅,或是去雄壮抑或是丰富自己的内心,或是去消除心中的疑惑,或是去锐化自己的所思。
“读书,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和全盘接纳。”段好贤认为:“我将自己的见闻、认识和所思表达出来,是对历史和旅游的推介,让大家喜欢看书,喜欢历史,去热爱美丽甘肃,热爱祖国美好山川。如《避暑甘南》《从张掖丹霞到皇城草原》《别样裕固》《景泰赋》等等,就是这样。”
“作为一个外出工作多年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乡的情结越来越重。”他说:“每次回家探望年迈的父母,心情总是非常复杂。家乡的新变化让我们倍感喜悦,但浓重的乡愁始终氤氲在心头。于是就想去写一写家乡的风俗和传统。以期告诉年轻的一代人,昔日的家乡,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风俗和传统;告诉他们应该去珍惜今天的生活,去传承和坚持我们民族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做背离文化传统的一代人。于是,我写了《乡愁,在我的梦里》《芦阳的热炕》《艳丽的糖精水》等一些文章,不言好坏,只是记载我真实的内心。”
在“写作”的路上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
作为一个老师,段好贤常常教学生去如何观察生活,去思考和感悟生活,去书写生活。他也经常会将自己写的随笔和写作心得分享给学生,很多的同学更是受他的影响也喜欢上了写随笔。3年的时光里,有一些同学竟然写了10多万字,并且很有可圈可点之处。
有个同学在博士毕业后说:“毕业论文能够一次过的原因,是初中时候写随笔打下了坚实的写作基础。”对此,段好贤认为:“我觉得一定是有这个因素的。写作,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和意图,不致人踟蹰于一时,不正是人生的快事吗?”
2008年,段好贤所带的毕业班级里一个学生因病离世,这件事对他影响至深。在离世前的一个周末,段好贤和学生们去医院看望她,之后便让同学们写文章、写随笔鼓励她。虽然最终也没能留住那个美好的生命,但是段好贤却将这件事视为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最珍贵的契机,同学们通过这次写作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高的认识。
“思想的转变促成了认识的深刻,至今我的书柜里仍然保存着部分同学当年写的随笔。”也许,对于段好贤来说,留在书柜里的绝不仅仅是同学们的文章,而是他们在青春年少时珍贵的思想火花。
他由衷地说:“从那以后,班级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总有‘写些东西来纪念那些日子’的行动。这让我很感动,这些有心的孩子,总归是长大了。我也希望,在‘写作’的路上,我能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换句话说,从三十年前老师肯定和鼓励我,到今天我去影响别人,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而我,乐于肩负这责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
新闻推荐
“兰海游泳馆”杯《黄河之滨也很美》少儿绘画大赛8月1日启动 约吗
作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一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的“城市人家杯”《把兰州画进地铁里》少儿绘画大赛于上周...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