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

甘肃工人报 2020-07-14 08:20 大字

中国古代有“元跨革囊”的记载,这种水上运输工具叫“筏子”。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皮筏和木筏之分,皮筏又分为羊皮筏和牛皮筏。这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流域的各族人民与外界交流中创造的独特而又科学的摆渡工具。羊皮筏子,旧称“革船”,“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兰州羊皮筏子兴起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兰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流传着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传说,可见当时羊皮筏子的重要性。

羊皮筏子现在已成兰州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羊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紧贴水面的皮筏上坐着五六个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兰州羊皮筏子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它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交通工具,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

羊皮筏子虽是摆渡工具,但不能像船只那样放任在水里不去理会,还需要经常拿到岸上晒太阳,这是为了筏子的皮囊不腐烂,但不能过度暴晒,暴晒会造成皮囊爆裂,所以不用的时候还要每天在筏子上泼水。

从光绪年间至今世代沿袭,历史悠久的羊皮筏子承载了几十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浓缩了黄河文化数百年来的历史价值。

另外,羊皮筏子造型美观、独特,非常具有观赏性,近年来已被制作成各种类型的雕塑、工艺品等,离开了黄河水,依然展示着黄河文化的风采,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其制作工艺、驾驶技术以及人文的生存状态,对后人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一笔文化财富。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交通设施的便捷,它的货物运输和载人济渡的功能基本丧失,主要功能转向娱乐。无法预测,也许若干年后会被其他丰富的娱乐项目取而代之。因为需求量小,传承人越来越少,羊皮筏子处于濒危的境地。2006年,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兰州羊皮筏子”被纳入首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黄河兰州段上常见的是以13只羊皮胎扎成,可坐五六人的小筏,供游人体验黄河漂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羊皮筏子运输功能丧失、旅游又尚未兴起时,曾一度处于消亡状态。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羊皮筏子漂流作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由民间自发组织才又重露头角。所以,羊皮筏子的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从2006年开始,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馆已经通过对羊皮筏子的普查,详细了解了其分布、运营及传承人的现状,根据从2007年起实施的五年保护计划,将对代表性传承人发放补助金,支持培养新的传承人;成立羊皮筏子保护协会,设立发展基金;对制作工艺和驾驶的全过程拍照录像,进行完整影像记录;组织一支20人的表演队,进行经常性的漂流活动等等。(来源:新华网)

新闻推荐

兰州市委召开会议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

【本报讯】7月13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方太组织召开全市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任务交办会。市政府分管领导,...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