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产外省农户土地 一茬红笋喜丰收 红古区兰西城市群“菜篮子”基地带农民走上致富路

兰州日报 2020-07-07 02:14 大字

红笋丰收了

农家闲月少,眼下,正是高原夏菜丰收的季节,艳阳高照的田地里,随处可见菜农忙碌的身影。

52岁的李秀英和乡亲们拿着小铲子,在田埂上麻利铲菜。地的另一头,老刘带领着五六个壮劳力,利索地铲下菜“接力”装进车厢。

“嫁”到河对面的红笋一“进门”就出息

青海省民和县总堡乡哈家村红笋种植基地里,一茬红笋喜获丰收。说来奇怪,这个基地的主人,却是来自湟水河对岸的兰州市红古区河咀村党支部书记包文仁。

赶紧约老包见面,了解了解。老包说,随着兰西城市群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两地政府间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他去年从民和农户中流转土地200亩,建设民和红笋种植基地,推广红古红笋,谋划打造兰西城市群“菜篮子”基地,积极做好面向兰州、西宁及周边供应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

红古区河咀村,在发展夏季露天蔬菜和冬季设施果蔬种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已然形成了以娃娃菜、红笋、西兰花等蔬菜种植和草莓、西甜瓜、木瓜、樱桃等水果种植为主的产业体系。

“今天的工作任务,把10亩菜进行铲菜装车,发到花庄镇的菜库中。”李秀英爽朗一笑。她说,现在不用去外地打工,在家门口每天就有80元的收入,还是当日结账,手头一下子宽裕了。

包文仁说,红古农民走进民和县建设农业基地,突破耕地紧缺的瓶颈限制,这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利好,解决了1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力,带动了哈家村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兰西城市群的融合共建。老实说,没有这个大前提,哪来种菜致富的“土壤”?

促“菜篮子”丰富两地农田要“拜把子”

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今年年初,红古、民和两区县以兰西城市群农业深度融合为主题,创新农产品展示和销售模式,推动农业与三产融合。

目前,兰西城市群“菜篮子”基地和都市农业基地建设被提上议程,加快两地农业合作发展,通过采摘暨高质量农产品宣传推介会、现场观摩,在全域旅游、特色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发展水平有望更上一层楼。

据红古区花庄镇镇长魏存转介绍,目前,红古区与民和县两地在现代农业、规模养殖、特色养殖等方面落地项目逐步增多,这为实现两地的产业互补、资源互补以及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共赢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据介绍,两地抢抓时机,先后在民和海鸿广场、红古区花庄镇青土坡村联合举办冬季采摘暨高质量农产品宣传推介会,来自两区县40余商家100多个品种的特色农产品在会上进行了宣传推介。

他介绍说,下一步,红古区将依托红古、民和两地加速融合发展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扶持传统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使蔬菜种植成为振兴农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力量,让两地市民菜篮子里的农副产品更加丰富,使两地百姓深切感受到合作发展,给他们的生活中带来的巨大变化。

当日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由红古、民和两区县农业企业家自发组建的“兰西城市群”都市农业联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成立兰西城市群都市农业联盟,是乘着兰西城市群建设的东风,让红古、民和两地的农业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种子化肥的选择,到种植技术的经验交流,以及后期的销售渠道,都可以做到互联互通、互助互利。”兰西城市群都市农业联盟发起人、兰州鸿翔农业总经理郑洪臣如是说。

他说,农业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推进红古、民和两地经验互学互用、互通有无,强化区域协调联动,推动两地协同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旭永特约记者吕国清孙亚楠文/图

新闻推荐

城关区部分区域9日0时起计划停水36小时

为配合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东方红广场站项目实施,经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定于7月9日0时——7月10日12时(总计36小时),由...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