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食惹乡愁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7-04 00:48 大字

□刘铁军

我在省城30年,最思念家乡的是各种家常小吃美食,每当想起,叫人魂牵梦绕,馋涎欲滴!我武断地认为:张家川的家常小吃名列西北前茅,精美绝伦,无可比拟!譬如,锅盔、烩菜、炒面、烩面、牛羊肉小炒、烤全羊、烧鸡、撒饭、搅团、鱼鱼、饸饹、油香、油糕、荞面油托、麻花、酿皮、醋粉、包子、扁食、浆水面等等……

每次回家乡住几天,被亲戚朋友叫去吃上述食品,而且每次都吃撑,每天晚上都要吃几粒山楂丸才能入睡。临返回时,舌苔发黄,胃口胀满,嗳气吞酸,脉搏沉细。到兰州就要喝三天素菜汤空肚子,中医诊断说是积食伤胃,胃气上逆,脾脘气滞,肝火上炎,取方二陈汤及平胃散和槟榔四消汤又加大黄20克。

家乡美食只是一方面,但我非常生气自己缺乏自制力,也十分纳闷自己为什么这么贪吃?而且为什么能吃得下去?

我嘴馋食量大,吃饭不自律的毛病并非一朝一夕,十二三岁时我奶奶经常骂我得上了“馋痨”。37岁调到兰州,在小西湖一顿能吃三斤手抓羊肉,一大碗面片。同学朋友聚餐,吃得大家十分羡慕,吃得他们目瞪口呆。纷纷赞扬,“哎呀,老刘饭量好!”“哎呀,老刘有口福!”“唉!这才是福啊!”他们一夸,我吃得更来劲了。

结果吃到五十岁左右,血压160—100,空腹血糖12.6,血脂5.8,典型的三高患者。于是口袋里一直装着药,早晚必服。但令人讨厌的是,仍然吃相不改!

吃到了57岁的2013年,体重由1993年的134斤增加到174斤,净增40斤,相当把两只8个月的羊羔贴在了我身上。结果由个俊健的青壮年变成了个臃肿的油腻老汉!

吃胖倒不要紧,问题是我本来眼睛小,后来把眼睛吃成了一条缝,一条缝能看见东西也不要紧,关键是眼睫毛时常倒扎眼睛发痛流泪。有一天我便瞒着老婆,在甘南路一家美容院咨询,被一个巧舌如簧的小姑娘忽悠着花了五千元私房钱,把眼睛上方拉了皮,割了好几刀子。两小时后,眼睛肿得像两个桃子,我惊魂不安回到家里,老婆吓坏了,先是关心地询问病情,我躲在房角嗫嚅忐忑说了实情,气得老婆骂我:“老骚情!”我再三解释是睫毛扎眼睛病情需要,而且是朋友请客没有动用家里“国库资金。”她便慢慢消了气,说:“唉!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怜!就这样吧。”

长期以来,我一直恨自己在饮食有节的原则问题上意志力不坚定,不长记性。因为其中的道理我比谁都明白!《黄帝内经》上说的十分清楚,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正气存之。才能度百岁乃去!人们还常说:“病从口入”“一顿吃伤,十顿喝汤”。现在科学证明,成人每天只需50克肉,一个鸡蛋,一斤半菜,400克谷物等,总需卡路里2400大卡左右。可能我每天的卡路里约在6000—8000大卡左右。你说能不三高吗?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为什么贪吃美食,尤其是对家乡小吃情有独钟,虽百伤而贪吃不改,主要原因有二:一个原因可能有心理疾病,它们是饥饿恐惧症,贫穷妄想症,欠缺食物强迫性思维,儿童少年时断粮少肉精神障碍。其原因是,1958年到1961年我三四五岁,全县挨饿,我爷爷说我经常到马路上从马粪里找未消化的玉米颗粒吃,饿得头大脖子细。十年文革又缺乏营养,时常断粮,面黄肌瘦,文革十年间顶饱吃肉不过三五次,这些经历给我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可能使我患上了上述心理疾病,同时还兼有严重的牛羊鸡肉单相思病!

改革开放后,生活逐年鸟枪换炮,根本不缺任何食品,但是,因为可能有病,只要看到美食,尤其是手抓羊肉和烧鸡,闻到香喷喷的味道,我便口水咕咚,喉咙里似乎有一只手伸上来,恨不得一把抓上来填到肚子里,身不由己!

我的大学同学汽车销售老总爱科和某县长纲纲,可能发现了我似乎有病,二十多年来,爱科每隔一两月就给我电话:“老刘,想你了,天龙水宫还是忠华手抓羊肉大王?去抓个手怎么样?”纲纲是四年同桌,不断捎来一只只整羊,把全家四口人吃得个个严重体重超标……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张家川回族食品精鲜美味确实不同凡响!尤其是牛羊鸡肉,经过熟练厨师的烹制,有种十分独特的、无法表述的、令人着迷入魔的特殊香味!

新闻推荐

抢机遇强优势聚人才 重振“兰州制造”“聚力创新驱动·振兴兰州制造”高峰论坛嘉宾发言摘登

高峰论坛现场发展现代制造业,是壮大实体经济基础,助力经济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兰州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占据...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