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们的韶华岁月

兰州晚报 2020-06-09 01:27 大字

回首《兰州晚报》的40年历程,刘敏、黄应寿、王增仁、杨玉云、程兆生、卢天福等这些老报人们的音容笑貌,就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现。

《兰州报》面世后,区县报道组成员大多调入报社成了各部门主管,我当时在西固区委报道组,也接到了调令,后来因为家庭原因放弃调入机会,成了最早的特约记者。想不到这个若即若离的“特约”身份,让我更清楚地见证了《兰州报》面世后一改传统报纸老气横秋的办报面孔,彰显青春活力并快节奏融入城市的各个方面。

有几件事情可以很好地说明这张新生报纸的魅力和魄力。

1980年4月,省报发表了我写的全省第一篇农村改革文章《高学兰养鸡对不对》,同时掀起了“支持还是限制”的大讨论。时任省委书记的宋平亲自撰文,参与讨论。他用翔实的材料,阐明了此事彰显出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大方向。三个月后,《兰州报》诞生,一般而言,对同题宣传,新报只能跟着老报走,但新生的《兰州报》几次邀请我参加会议,详细介绍宋书记在西固调研的情况,反复学习讲话后提出了“从体制角度寻找新路”的组稿思路,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第二件事发生在40年前,数万兰化职工必经的福利路西口“无雨满街水,无雪一路冰”,人们叫苦不迭。《兰州报》以“机制不顺,人心要顺”为发稿思路,从根源上反思这个话题。1980年9月,兰化副总赵文秀首次走进区政府,支援部分设备资金后于当年10月5日开工修路,年底,“阎王路”被彻底根治。

第三件事情是用新闻引路的方式,打开了县区“地企合作”的大门。兰州是新中国的新兴工业城,管理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条块分割,二元结构很浓。1984年,《兰州报》根据改革大局中“横向联合”的要求,给各县区下放编辑权,要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及兰州解放三十五周年”总要求下,编出本区(县)地企合作的“分专版”。根据文字短、特点强、可展望的组稿要求,我编出的“云蒸霞蔚话西固”专版,于1984年11月6日见了报。《兰州报》的这个安排,对打破兰州二元结构、推动一体化发展起了旗帜作用。

第四件事,发生在晚报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由于改革初产生的新情况、新事物比较多,通讯员不好把握。主持会议的黄应寿、王增仁就鼓励大家介绍自己在发现新问题上的认识变化,使大家认识到,新事物不光在圆满发展的结果上,尤其在吐故纳新、艰苦创新的成长路上,当代记者应当沉入社会去发现新闻。我听到后,立即介绍了西固区决定地企联手美化福利大街的事,得到了报社的积极协调和支持。

第五件事发生在2005年8月,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在“一把手上电视”的西固栏目上出镜。几个月时间里,让各部门领导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与投诉者“面对面”解决问题,需要调查的,镜头跟着下现场,当场落实。这一方式被专家视为创举。《兰州晚报》同时紧跟,开展形式多样的配合行动。“一把手上电视”接待日、直通车、面对面等专栏及给“幽闭少女”、“关注带疯妻流浪老人”等送温暖专版,使“一把手上电视”的市民关注度持续飚升。

□刘英麟

新闻推荐

兰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昨起报名

今年,兰州市8个区县和市属44家事业单位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945名。从6月8日起,此次招聘开始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6...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