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进村里到“驻”进村民心里 记兰州大学全职村干部邓汉华

兰州日报 2020-05-22 04:52 大字

入户走访

“深入到农户家中,行走在田间地头”———这是邓汉华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白杨沟村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兰州大学其他驻村干部的生活缩影。

从高校行政岗位到驻村扶贫干部,白杨沟村产业的发展、教育问题、思想观念的转变、邻里矛盾的调和……村里的一切都成了他的工作。邓汉华笑称,“全职”村干部是他的称号。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至今的600多个日夜交织中,邓汉华心中刻下了许多关于白杨沟村的故事。

暂离“象牙塔”重返黄土地

邓汉华成长于河南省太康县的一个农村。2018年,当看到兰州大学选派驻村干部的消息时,邓汉华没有犹豫便报了名。

白杨沟村深居崆峒区南部山区,这里山大沟深,全村在家人口不到80人,2000亩耕地中有1500多亩撂荒。大量的人口外流、土地荒废、山大沟深的自然环境都给他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冲击。

刚到这里环境和经济上的困境便摆在了邓汉华的眼前,但他觉得更需要关注的则是贫困地区的思想观念和劳动力资源问题。“最初来的时候,村里一个年轻人都没有,年龄最小的也在45岁以上。”邓汉华感慨,年轻劳动力的流失是大多数农村的“发展通病”。

把“星星”移植到田间地头

但很快邓汉华便和其他驻村干部投入到了全乡开展的各项迎评准备工作中。根据贫困发生率低于3%、村内道路、用电、通信、环境卫生、村集体收益、村内合作社运营等脱贫摘帽指标,白杨沟村全村在当年通过了脱贫攻坚“摘帽”专项评估检查。

虽然实现“摘帽”,但这里群众脱贫基础薄弱,主要经济来源为肉牛养殖和劳务输出。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户稳得住、可致富成了邓汉华和驻村干部们的重点工作。

基本思路确定了,但从“路线图”到“施工图”还有许多邓汉华不曾遇到过的难题。“养牛该怎么养?牛棚修成什么样更有利于大规模的养殖?精饲料应该怎么样来配方更有利于肉牛的生长……”这些以往根本不会考虑的事都逐渐地变成了邓汉华在田野间工作时第一时间想到的问题。

合作社是脱贫验收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能够带动村集体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驻村帮扶干部们开始谋划着运用合作社模式,并带领发起人一起极力推动合作社的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大家的努力最终有了成果,在紫花苜蓿种植项目和饲草加工厂项目中,合作社饲草种植项目获得资金支持10万元,饲草加工项目获得政策资金支持20万元。

一年多下来,白杨沟村的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青贮饲料原料种植也从无到有,规模在不断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50亩,优质紫花苜蓿连片种植也达到700亩。

在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行情的转变中,白杨沟村开始出现务工年轻人返乡潮,有五六个年轻人开始养牛、种地。村民们大规模、精细化的养殖在逐步扩大,25户在家户中,有21户养牛户,村内养牛超过15头的5户、超过10头的10户。“规模上去以后,养殖成本降低了,养15头牛的农户年出售肉牛6头左右,收入能达到9万元。”

村部亮起了“长明灯”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村民们的外出务工不留情面地浇上了一瓢冷水,对白杨沟村村民的生活也随之带来了诸多影响。在一切还停滞着的疫情严峻期,邓汉华就早早地返回了白杨沟村,和村民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种养殖业的正常发展。

在保障春耕中,邓汉华联系校内单位进行了一些种子、化肥等物资的援助和帮扶。“种植的种类、土地的数量都需要调研,虽然农产品的价格无法保证,但这些基础的保障工作还是要做好。”邓汉华说,这样能保障种植方面的收入,也减少了农民在疫情期间因外出务工受限而造成的损失。

疫情期间村里的孩子们上起了网课,邓汉华和驻村干部们工作之余也指导孩子们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作业,和家长们在灯下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如何能让孩子把字写得更好。

“不过看到通过自己努力使得农村扶贫政策能够进一步落实,能给农户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收益,这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邓汉华说,相对于其他工作而言,这段工作经历带给他更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与锻炼,也是值得珍视的莫大“财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耿睿文/图

新闻推荐

高考体检将于6月30日前完成

人民网消息5月18日,省考试院公布了2020年高考体检工作安排。据悉,高考体检工作由县区招办组织完成,时限为6月30日。据了解,体...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