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治污费打水漂,科学论证程序哪去了?

新京报 2020-05-10 00:31 大字

■观察家

缺乏科学论证,污水管网建设就容易变成蛮干,也就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5月8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甘肃省反馈督察情况,并点名通报兰州市未经科学论证调整方案在河道敷设截污管,导致管道被洪水冲毁,3000万元投资打了水漂。

城市污水处理,需要管网作为输送的大动脉。许多地方的污水处理率较低,就是因为管网不完善。兰州投入巨资进行管网建设,本是好事,却因缺乏科学论证而成了蛮干,最终付出沉重代价。虽是无心之失,但个中教训不可谓不沉重。

河道敷设的截污管被洪水冲毁,损失的不仅是宝贵的财政资金。管道如已投入运营,大量污水也会因此进入河道,造成严重污染。整个城市管网的运行也会受到影响,部分污水没有管网承接,没法进行处理,只有直接排入土壤水体,造成持续污染。因此,这起事件背后的经济代价和生态代价都不容小觑。

这也并非偶然:近年来环保考核和问责趋严,各地纷纷上马治污工程。一些地方由于环保欠账太多,出现大干快上倾向,为了短期政绩,不顾本地生态环境现实,不讲科学常识,因此上演了不少荒唐剧,导致大量治污资金打水漂。

例如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典型案例中,山东潍坊投资4700万元对围滩河“撒药治污”,“药”一停,污染如故;贵州开阳县投资984.7万元建设絮凝除磷设施,每年运行费用约2600万元,以期降低洋水河进入乌江干流前的总磷浓度,最终徒劳无功;湖北三座污水处理厂没有进行管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导致无污水可处理,每年“空转”费用高达437万元。

这些个案揭示出,一些地方治污设施的规划建设,行政意志凌驾于专业之上,缺乏严格评估和论证机制。而这,正是当下生态治理的大敌,须足够警惕。

环境治污是门技术活,须按科学规律办事。生态环境部此前也多次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应当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这就要求,切忌把治污变成运动战,平时不重视,热衷于在特殊节点突击整改;或者就是不讲科学,没有论证就上马,等到出事悔之莫及。

要遏制“拍脑袋治污”风气的蔓延,对于污染治理工程的启动建设,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规范。治污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单位,应当有更严格的资质要求,投入资金较大的治污工程,应引入完善专家论证机制。与此同时,问责机制也不能缺位,对于那些失职单位,应予追偿经济损失;对不按程序一味蛮干的有关人员,也要追究行政乃至法律责任。

就此而言,3000万治污投资打水漂的责任不能不了了之。唯有高昂的违法违规成本,才能让各方时刻绷紧“科学治污”这根弦。

□于平(媒体人)

新闻推荐

省市妇联举办“陇原妹”培训就业签约活动

【本报讯】5月8日,省妇联、兰州市妇联在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共同举办甘肃“陇原妹”培训就业签约活动。省妇联党组书记、主...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