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南极植物 我们是认真的 访中智联合科考团队成员、兰州大学教授冯虎元
在南极考察的冯虎元教授
“南极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圆,好像就在头顶,伸手就能够着似的!”回忆起南极之行,冯虎元忍不住用双手比划起他在千里之外看到的那轮明月,语气中难掩激动与兴奋。
2020年1月25日,作为中智联合科考团队成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冯虎元教授同来自国内5家单位的14名队员以及智利南极发展公司的20多位船员一起,从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出发进入南极半岛,开启为期14天的南极大陆科考行动。
与南极的第一次亲密邂逅
“说真的,累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兴奋。如此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我们只想着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样本和信息,哪里还顾得上别的!”作为一名长期扎根西北的本土植物学家,面对南极这块植物学研究最后的“处女地”,职业本能驱使着冯虎元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开展调查,恨不得与南极陆地上的每一棵植物来一次亲密“邂逅”。
尽管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不止一次的预演,但当第一次踏上南极大地时,冯虎元还是忍不住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真的是太壮美了!”
一路上,他像个努力吸水的海绵,用镜头、眼睛、大脑……记录着南极的点点滴滴,争分夺秒地探索这片神奇的土地。
为了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南极典型植物群落形成机制与功能》,冯虎元参加了此次中智联合科考,前往南极进行实地考察和样本采集工作,“南极地区的植物群落生长在地理位置隔绝、气候恶劣、土壤贫瘠的环境中,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并在南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形成、稳定性和功能的维系上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正如冯虎元所说的那样,“做南极植物研究,我们是认真的!”早在2018年项目初立时,他们就已从各方面对南极植物展开研究。
此前,项目负责人安黎哲教授已经带领团队开展了一年半的前期研究。2020年1月13日,兰大生命科学学院肖洒和陈书燕两位教授前往南极,冯虎元是继他们之后再次登上南极半岛的课题组成员。
“我们主要是研究南极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南极有什么样的植物,在哪儿分布;怎么适应南极寒冷、大风、强紫外的极端环境;南极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南极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等。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阐明南极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为南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根据课题进度安排,冯虎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极植物群落适应生境的情况。这项研究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外出实地观测,还需要采集大量的样本以进行室内分析。
做科研就像养育孩子一点小进步都会让你欣喜
严酷的环境也让冯虎元深刻地认识了现实中的南极。南极半岛交通极不完善,外出只能根据距离远近选择步行或坐船,“南极风大浪也大,有时坐船像荡秋千一样,晕船的时候尤其难受。”
前往一些岛屿观测时,科考队员们需要坐皮划艇。低温、大风,加上冰冷的海水,下船时队员们的衣服往往都是湿的,“有时候一个浪打过来整个人就被淋透了,再加上刀割一样的刺骨寒风,令人感觉无比的‘酷爽’。”
因为时间和条件有限,很多地方只有一次考察机会,每去一个地点,他都尽可能多地做好观察记录、样本采集,“有些地方只能去一次的,采集样本就得尽可能全面。”
一成不变的白茫茫景象、艰难推进的科考工作、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科考队员们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上遇到了许多问题,但他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为了让团队氛围轻松一点,他们经常举办一些小型的交流会、分享会,相互了解彼此国家的风土人情、学术科研。
科考期间,恰逢元宵节,完成既定科考任务后,他们决定一起包饺子。冯虎元以他“丰富”的包饺子经验担任指挥员,啤酒瓶、饮料瓶都成了临时擀面杖,“我们给智利团员讲‘饺子配酒,越吃越有’的谚语,结果一位小伙子听罢马上跑到写每日菜单的小黑板上,写上“Jiao?Zi?AND?Red?Wine=Money(饺子和红酒等于钱)”,还认真地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菜单!’”
提及这段难忘的南极科考之旅,冯虎元更多的感受是有趣和欢乐,“做科研就像是在养育一个孩子,过程中有很多困难、辛苦,但是因为热爱,每一点小进步都会让你欣喜,所以从不会觉得苦!”
这个领域兰大接力研究半个世纪
“西北本来就有很多低温、干旱的环境,所以兰大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冯虎元表示,恶劣环境下的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在兰大早已持续多年,此次南极之行是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事实上,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兰州大学科研工作者们就已经开始关注低温、干燥等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
研究严酷、低温环境中的生物,从而提出生物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这样的课题,大方向可以称为“低温生物学”。
1951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陈庆诚教授在兰大开启了寒冷环境下的生物研究。上世纪70-90年代,经过王勋陵等教授的发展推动,兰大逐渐形成“环境生物学”研究方向,开始对严酷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机理进行系统研究。
上世纪末,安黎哲教授带领团队展开了涉及天山、青藏高原、祁连山等高山环境的冰缘植物抗冻机理研究,并将研究领域从西北的严酷生境扩展到冰川冻土微生物以及极地,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和范畴,推动了低温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兰州大学在该领域地位。
2017年,兰州大学生态学科出现在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正式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为“低温生物学”的研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兰大科研工作者接力“行走”,致力于严酷生境下的各项研究,他们希望能够在西北大地上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耿睿图片由兰州大学提供
新闻推荐
营造整洁有序环境 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城关区集结力量整治市容市貌
劝阻占道车辆杨晟途摄【本报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类企业、市场陆续复工复产,兰州街头又恢复了往日活力。然而随...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