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草的结晶

兰州日报 2020-03-09 03:02 大字

在庞杂无涯的草的家族里,蓬草的知名度绝对是名列前茅的。这得益于唐宋的那些诗人们生花妙笔的刻画,他们好像特别喜好拿蓬草来说事儿。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等等。无一例外地诗人们都是拿冬春时的蓬草作譬——干枯的蓬草被朔风吹折,无所依怙,身不由己,只得随风飘荡,随遇而安,无谓东西。赖以表达诗人漂泊、离散、无助、忧思的情愫。

我要表述的蓬草,又称灰蓬柴、汗蓬。是可以用来烧制蓬灰的。它生长在家乡的山坡荒原,入秋时才疯狂地生长,一团一团圆圆的似一顶顶帽子倒扣在地里,翠绿翠绿的,袖珍的棒槌样叶子噙满了水分,捋一把,满手是滂沱的绿色泪珠。它一般是成片成片地生长,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绿色毯子,生机蓬勃地铺满山坡滩地。霜降前开始开花,白色的小花并不娇艳,也不起眼。但大片大片的小白花一齐绽放于苍翠的绿叶中,就显得颇具气势。起初,就像青碧天幕上洒满了熠熠生辉的星斗,开到后来,愈发灿烂稠密的小白花代替了原有的碧绿,整株灰蓬就变成一朵硕大的白色花卉,让深秋萧索的山谷绚烂如春,光鲜夺目。头场寒霜无情地降落在百草忧伤的面颊时,人们就开始收割灰蓬。锋利的铁锹掠过灰蓬脆嫩的根茎,将它整朵铲下来,然后一朵朵堆叠成一米多高的小垛。几天下来原野的绿毯变成了一垛垛绿色的小塔。每座小塔的周匝铺一地碎碎的小白花,似是在向土地做最后的告别。接下来就让日渐冷硬的风吹干灰蓬中的水分。因而这个小塔不能太大、太实,以免被捂得发霉。又不能大小不匀,这样会形成干湿不均,影响后来的烧灰。待到灰蓬被风吹日晒得不干不湿时,就可以挖窖烧灰了。当然这“不干不湿”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只有多年烧灰经验的把式们才能把握到位。若太干,蓬草就会随风火而扬尘于天;若太湿,蓬草则会燃烧不充分形成黑糟。

挖窖坑的选址也是很有讲究,地要坚硬,风向要顺,又不能离囤积的灰蓬太远。一般窖坑直径约三尺,深也有三尺许。窖底从圆心挖几道辐射到周边的沟槽,上面盖上瓦片石块,用以给底部通风。窖坑挖好后,在朝向风口的一面掏个进风口。挖窖坑的工作就算完成。然后在第二天的清晨点火烧灰。将一沓沓的灰蓬柴均匀地用铁杈填放进熊熊燃烧的窖坑内,赤黑翻滚的火舌贪婪地舔舐着蓬草,发出滋滋吱吱的欢叫声。一股粗壮的乳白色浓烟妖娆地扭摆腰胯款款升空,越过高高的山巅后,随风而蓬松,进而孔雀开屏般地洇染在清晨湛蓝的天幕,最后消淡成一抹縠绉挂在迎候朝阳的晨曦里。而烟龙下的窖坑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从风口里可以看到,随火舌癫狂般的吞噬,燃烧的蓬草化作嫣红的汁液一滴滴落在坑底,整个窖坑里就像是火焰形成的溶池。直到最后一朵灰蓬燃尽,堆积如山的蓬草蜕变成半坑红褐色的汁液。稍稍冷却后,用铁钎、铁杵夯实。烧制蓬灰的工序算是基本完成。后续要做的事儿当然是守候在现场的孩子们的最爱。等窖坑内的蓬灰表面凝固后,就可将坑周遭的土挖下去一些,丢上洋芋,再用土填实。半小时后,洋芋的香味就袅袅地渗出土层,勾引的周遭人们的馋虫蠢蠢欲动。扒开土取出冒着气泡的洋芋,吹吹拍拍上面的尘土,哈着气掰开,那个香啊,熏醉了整个山谷!草的清香、和着淡淡的咸、掺进蓬灰特有的醇浓,天然融合在一起勾兑成特殊的香味。那绝对是烧、烤、煮洋芋里最美味的,没有之一。

窖坑内的蓬灰完全冷却要到第二天。挖开坑壁,用杠子撬起凝成一坨石块似的蓬灰。迫不及待地敲下一块边角,检查里面茬口呈现的颜色。蓬灰的颜色大致分为绿、白、灰、青四色,以绿色为上,青色最差。烧一窖成色好的蓬灰很难,一半人为,一半天定。再好的把式都不敢保证这一窖能烧出什么成色的蓬灰。

过去村子里,老张家烧成一块上好的蓬灰,那么王家一块李家一块,甚至半个村子的农户就都有了够用一两年的蓬灰。用坛子泡一小块备用,做臊子面时放两勺,使面条更筋道、更清香;蒸馒头时放一点,用以调和面发酵后的酸度,也让馒头的麦香更加醇浓。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兰州牛肉面行业的疯狂扩张,作为牛肉拉面重要添加剂的蓬灰,也一下子水涨船高,身价倍增。烧制蓬灰给勤劳的村民们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可灰蓬草就一年一生,有时甚至还一年无生,丰歉全靠天定。供不应求之下,有利欲熏心之徒,将碱柴、骆驼蓬草等烧成灰,再添加硝铵,凝成一坨,用来充当蓬灰。此举,成了汤锅里的一只死鼠,彻底毁去了蓬灰的声誉。加上人造拉面剂的问世。传统的蓬灰便渐行渐远渐无音了。

古老的蓬草随风绕了个圈,辉煌了一把,似乎又回到了唐宋诗人笔下的景象,随风而孤魂般飘荡,成为各奔东西伤情别离的代称(当然这是专属古代文人骚客的情怀)。那么,我们也举杯吧,一樽酬酹远逝的蓬灰!感谢它曾经带给我们源自于自然的传奇,源自于草的醇香。

□韩德年

新闻推荐

留观点里 这样过节

送给留观人员的礼物送给留观人员的礼物扫码看直播医护人员为留观人员准备的巧克力3月8日,在安宁区留观点,12位医护人员和留...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