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战疫” 用心防护 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一线医护人员和市民提供心理援助
心理专家帮助市民做心理疏导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于传播性极强,加之市民长期宅家不能外出,于是,担忧、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不期而至,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部分一线医护人员、患者及市民,还会产生失眠、家庭矛盾增加等问题。
那么,如何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慌情绪,调整睡眠状态呢?
1月25日,兰州市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在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设立,聚焦一线医护人员和市民心理压力及情绪、睡眠等方面问题,缓解求助者精神压力,提供心理防护知识。
编纂心理援助手册
疫情暴发后,兰州市精神卫生中心立即行动,借鉴国内心理学专家的宝贵临床经验,印制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援助手册》,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及普通民众缓解心理压力,以帮助公众科学面对疫情,减轻疫情对公众心理的干扰及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进而为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提供帮助。手册赠送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供广大市民免费阅读。
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
有人说一线医务人员是和平时代的英雄。因为当病毒突袭,是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安危;当病毒暴发,是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病毒肆虐,是医务人员一路逆行,迎难而上。但他们并非铜墙铁壁,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一线医务人员经过多日的奋战后,或多或少出现这样的反应,如眩晕、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睡眠质量下降,躺下很久才能入睡,噩梦等躯体反应;还有每天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恐慌、焦虑情绪,处在高危环境中,害怕被传染,害怕家人亲属为自己担心,易产生抑郁、缺乏安全感,有时也会感到脆弱、无助与孤独。
1月25日,市卫健委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设立8时-22时“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成立了疫情心理干预志愿队,聚焦一线医护人员和群众心理压力及情绪、睡眠等方面问题,制定针对心理干预方案,抽调精干力量做好心理疏导,旨在缓解求助者精神压力,帮助他们应对现实问题、给予精神支持,同时向广大市民积极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及心理防护相关知识。截至目前,疫情心理援助团队已为在隔离病区工作及医学隔离观察中的74名一线医护工作者和已经解除医学隔离观察的19名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同时,也为上百位市民解析疫情相关问题。
案例1
医务人员:失眠,情绪烦躁
心理专家:协助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症状:某女医生,38岁,进入隔离病房后,生活节奏被打乱,生物钟紊乱,警觉性增高,入睡困难,担心护士叫她听不到、睡不踏实,怕睡眠不好影响次日工作状态,情绪越来越烦躁。
专家解析:接到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后,专家会先理解她的心理状态,合理化她的想法,让来话者觉得“专家真的懂我”。当来话者受失眠困扰后,专家就需要帮她把目标聚焦于她能控制的事:“你能在临睡前泡泡脚吗?”“这个能!”通过“聚焦”,帮她找到内在的控制感,还需要资源取向:“你曾经有过失眠的时候吗?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我曾经失眠的时候听过轻音乐,做过瑜伽,不喝茶和咖啡!”“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再应用这些方法让自己睡个好觉呢?”就这样,专家帮助她“放大”以前对待失眠的正性部分,始终保持中立、不评判,使她逐渐理解自己还是有力量面对失眠。
采访中,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治疗师王超说,面对此类医护人员,专家还会与来话者讨论是否能继续坚守一线阵地或者需要到后方先休整。通常来话者是她自己的专家,只不过在高压情况下,她的注意力会变窄,经过专家的陪伴梳理后,无论“打”或者“逃”,她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案例2
市民:长时间困在狭小空间家庭矛盾增加
心理专家:改变不了家人,改变自己
症状:某女,45岁,在疫情期间和家人困在狭小房间,彼此之间的摩擦增加、冲突不断。孩子整天看手机,不写作业,一说就跟我吵,我快要崩溃了!
专家解析:首先稳定来话者的情绪,然后以对方为中心,聚焦她寄希望于丈夫和女儿的改变来满足自己的期待、达到自己的满足。
“您所做的努力目的使女儿更加上进、丈夫更加爱您,您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我感觉越来越糟糕了!”“嗯,是的,一家三口人,当您试图改变他俩的时候,您感觉到了无力和崩溃,那么我们还能改变谁呢?”
“改变自己?”
“对了,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有时候传递爱的时候也是有折扣的!您愿不愿意做些尝试关注一下自己,自己给自己爱的滋养,自己首先发生些改变呢?”
“愿意!”
案例3
市民:将感染症状和自己对号入座整天心神不宁
心理专家:了解病毒,减轻恐慌找到宅家的乐趣
症状:某男,28岁,当他第一眼看到新冠病毒的图片,就感觉它非常恐怖难看,随着武汉等城市取消公共交通,全国感染病例逐渐上升,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整天心神不宁、心跳加快、担心自己被感染,会不自觉地上网搜索各种新冠肺炎感染症状,并一一对号入座,常常处于恐慌当中,不知该怎么办?
专家解析:1.了解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点,知道传染病的基本注意点:注意隔离、保持安全距离、注意传播源等,做好对自己的科普,做好个人防护,有了安全舒适的环境,便会产生安全感。
2.当我们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后会感到恐慌,而获取信息作出相应的行为是缓解内心困惑的渠道。获取信息应是官方消息、正确渠道,不要去看“偏方”,进而减轻恐慌心理,恢复控制感。
3.我们不知道结果如何,那就保持乐观,换一种方式和角度看待问题。比如,宅在家里不能外出,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宅在家里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兰州市疫情心理援助热线:0931-4638858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鹏伟文/图
新闻推荐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防控疫情的斗争,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作为一名党员,使命在肩责任在前,我们必须勇担当、敢...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