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我们不缺席

兰州晚报 2020-02-02 03:38 大字

张正银与战友们合影张正银交班后拍一张照片西北民大直属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方岩

本报独家报道引来网友点赞:“看到你们,我们安心了”

2月1日,本报独家刊发了《兰州:一位护士长的9天9夜“我们接收了甘肃首例确诊病人”》一稿,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仅《今日头条》一天的阅读量超过14万人次,千余人纷纷为兰州奋战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致敬点赞。

网友留言:“看到你们,我们安心了”

《兰州:一位护士长的9天9夜“我们接收了甘肃首例确诊病人”》一稿在本报率先独家刊发后,被中国日报中文网、央媒看甘肃、《今日头条》、《每日甘肃网》等许多网站和媒体转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共鸣,大家不仅纷纷点赞,还写下了一条条感人肺腑的留言:

“陇原好儿女,人民的卫士,谢谢你们!兰州人民的健康有你们守护,是幸运,是幸福!兰州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我家就在市肺科医院旁边住,这段时间看见医院后面隔离区的灯一直亮着,每次都会想这些医护人员在干嘛呢?从新闻报道知道了他们很辛苦,还那么大风险,向你们致敬!”

“我老婆是护士,她们医院抽人去武汉,我从个人的自私心态不愿意让她去,老婆说她想去,不为别的,因为这时候医护人员就应当冲锋在一线,像一个战士一样。”

“张正娟,我见过你,你是新时代尽职尽责、巾帼不让须眉的最可爱的人,祝福你和你的家人平安、幸福!”

“看到你们,我们安心了。你们不一定让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让自己崇高。愿善良永远,愿你们平安。”

……

文章感动了许多网友,而网友的留言又深深感动了记者。我们希望通过张正娟护士长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看到兰州医护人员的努力,看到兰州战胜疫情的决心信心。据统计,本报报道被《今日头发》转发后,截止2月1日晚9点,阅读量达到14万,1500多人点赞,数百条评论。

《隔离病房工作日记》真实记录9天9夜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张正娟在隔离病房工作时,曾抽空写下了《隔离病房工作日记》,用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9天9夜的工作和遇到的险情。

《隔离病房工作日记》记录了从张正娟1月21日走进隔离病区开始,一直到1月29日结束工作。“在特殊时期,我记录下这些过程,是想通过记录总结不足与经验,希望下一次走进病房时会弥补不足,和我的战友们一起更好地工作。也想留做纪念,以后看看自己经历了什么。”

翻开《隔离病房工作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隔离病房里的点点滴滴:隔离第六天,护士李婷在工作中生病晕倒;大年三十,大家回不了家、出不了隔离楼,在各自楼层吃了年夜饭;隔离第八天,科室主任周莹荃和护士杨佳丽过生日,伙伴们个个带着口罩轻声为她们唱了生日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兰英

本报记者连线甘肃省援鄂医疗队队员

男护士张正银:上班口渴时看见消毒液都想喝

“我们甘肃省医疗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医疗队给我们的任务是开设40张床位来收治病人。”2月1日,记者同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往武汉参与医疗救治工作的护士张正银通了电话。

张正银是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1991年出生,妻子也是一名护士。夫妻俩的孩子今年两岁半。

“你们上一个班要多久,身体能吃得消吗?”

“我们上一个班一般是6个小时,但基本上都会超时。因为我们得提前去穿隔离衣,大概需要50分钟,出了隔离病区,脱掉隔离衣又需要50分钟。之后洗澡,必须严格洗足30分钟。”

张正银告诉记者,队员们从医院回到驻地后还要洗一次澡,大概10分钟到20分钟左右。据说,他们住的是单人公寓,不能串门,更不能外出,为的是防止交叉感染。

“你们每天都做哪些工作呢?”

“我每天做的就是一些常规护理工作,比如给病人扎针、输液体,教病人怎样去服用口服药,然后协助病人留取痰标本。这些肺炎患者会发烧,有的病人比较清醒,配合度高一点,可以自己服药,但发烧比较严重的,需要肛门入药,这时就由我们护士去做这项工作。总的来说,风险还是很高的。”

张正银口中的“风险”,就是指医护人员自己被感染。

“有的病人自身素养比较高,见我们医护人员进病房时,会自觉戴起口罩,而有的病人却不太注意,咳嗽时也不记得戴上口罩。”张正银有些无奈。

“听说医护人员工作时不能喝水,这样身体会不会出问题呢?”

“我们要连续工作大概7个小时,水是不可能喝的。不仅是工作时间不能喝水,一般在接班前两小时就停止饮水了。刚开始还可以,工作到四五个小时的时候,会特别渴,口渴时看见消毒液都想喝。每到这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再忍一忍,还有两个小时就能喝上水了。”张正银说着说着就笑了。下班后,张正银会痛痛快快喝一瓶矿泉水。

“我们每个人都很用心,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防护。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救治更多的病人。请父老乡亲放心。我们一定平安归来。”张正银的乐观很能感染人。

你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平安回家。挂掉电话,记者在心里默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晓芳图片由张正银提供

西北民大援鄂医疗队发来工作日志

80岁患者:“有你们在,真好!”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随着一场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的战斗打响,医院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这场战争的阵地最前沿。

连日来,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夜以继日全力防控疫情,救治病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全力以赴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让更多的人安心过年。

根据中央和国家民委、教育部、甘肃省工作部署,西北民族大学从直属附属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组队援鄂。

“我有20年的呼吸内科工作经验,我主动请缨前去支援!”

“我没结婚,没有后顾之忧,让我去!”

甘肃医疗队一共137个名额,分配给民大附院7个名额。而报名人数远远超出选派计划,一份份线下的请战书,言辞恳切、义无反顾——

“我们有义务冲在最前线!”“我们义不容辞!”

“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

……

1月28日,西北民族大学直属附属医院首批援鄂的7名医疗队员随甘肃援鄂医疗队从兰州出征,并安全抵达武汉后投入战斗。

1月31日,作为西北民族大学直属附属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中的一员,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方岩从武汉一线发来工作日志,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疫情面前舍我其谁的勇气。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马文艳图片由西北民族大学、民大附院提供

2020年1月31日星期五晴

今天是我来武汉第一次进入病区工作。我们重症六组的医生负责今晚2点至次日8点大夜班的班次。凌晨1点,我们就准备去穿防护服了。

我们这一组的同事来自不同医院,但在走进病区的一瞬间,我们就成了亲人般的战友——互相检查口罩、帽子有没有戴好,领口会不会露皮肤,护目镜有没有和皮肤完全贴服,防护服有没有破损……那一刻,六名血性男儿都细致入微得像妈妈一样!穿好防护服,彼此在对方后背写上名字,握拳给武汉加油、给自己加油,这一刻,我们温暖了自己,更温暖了彼此。

从清洁区穿过专用通道来到工作的病区,病房已经住满,医生组负责根据上一个班次病人的基本情况调整医嘱、巡视病房。我们不仅要随时处理病人出现的意外情况,还要不停地安抚病人,让他们减少恐惧。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我为他调整完治疗方案,缓解胸闷气短症状后,说了一句:“有你们在,真好!”瞬间,这个由于特殊疫情需要冬日也得开窗通风的寒冷病房里,充满了暖意。是啊,有我们在,我们必须在!我们所有援鄂医疗队会一起加油,让武汉的春天早日到来!

西北民族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于1月25日开通了疫情免费心理咨询热线,11名专家接听热线。自热线开通以来,医院专家已接听电话100余条,网上接诊600余人次。

咨询热线电话:0931-49254570931-4921333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马文艳文/图

新闻推荐

寒冬里的“特殊宵夜” 一家三口给兰州东大门检疫卡口点值守人员连续送爱心餐

深夜坚守的值守人员吃上了热乎饭第一天是花卷、臊子汤。第二天是包子、虾米紫菜蛋花汤。1月30日、31日,连续两个晚上23点...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