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机、老磁带、LD碟片…… 他是光影收藏者中的行家

兰州晨报 2019-12-27 03:00 大字

每一代人的青春总有些属于他们的共同回忆。对于70后来说,他们的青春正赶上改革开放,身穿长风衣、喇叭裤,就是当时最流行的装束,也成了那代人最深刻的记忆。45岁的孔刚,年轻时也曾是文艺青年,对录音机、唱片机情有独钟。如今,他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收录机、老磁带、LD碟片,为的就是珍藏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12岁时爷爷送给他第一台收音机

收音机是上世纪50年代很多家庭的“三大件”之一,是当时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电脑逐渐取代了收音机。与收音机的“情缘”,孔刚是从爷爷送给他的第一台收音机开始的。那是一台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红星505-1,得到这台收音机后,刚升初中的孔刚就反复拆装,研究其构造。当时,父亲前前后后买了三四台红灯牌收音机,都贡献给了孔刚让他拆装。“1992年当兵回家后,我心里一直有收音机情结,想通过收藏收音机,通过收音机这个视角来展现国家轻工业发展的历史。”孔刚告诉记者。

收购老式收音机有时还在网上“淘宝”

孔刚搜集收音机已有20年,他的收藏中不仅有1939年日本生产的交流四灯二波段收音机,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的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几乎是收音机工业发展和变迁的缩影。除了收音机,孔刚还收藏了两台专业卡带机和开盘式录音机。刚开始收藏收音机,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孔刚,他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淘宝”,四处托朋友打听红星牌和上海牌的老式收音机,最夸张的是一周可以买进好多台收音机。只要出差,他就一定要到当地的旧货市场去逛一逛,看看是否有中意的宝贝。有次去北京出差,为了一台收音机,孔刚打车到一个专门卖收音机的地方,光是往返路费就花了400多元,拿到这台收音机的时候,孔刚觉得一切都值了!因为见的收音机多,如今的孔刚成了收音机收藏行家,只要一眼,他就能看出收音机生产的年代。

300台收音机被云南广播博物馆收藏

20年来,一份酷爱结出了丰硕成果,细细一整理,连孔刚自己都吓了一跳,收藏的收音机竟然有320台。无论是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还是中国第一台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应有尽有。眼看家里的收音机越来越多,到处摆得满满当当,如何给这些“宝贝”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渐渐成了孔刚每天思考的问题。经过朋友多方打听联系,了解到云南广播博物馆有意收藏孔刚的收音机,与对方联系后,2009年初,云南广播博物馆将孔先生的300台收音机收购,虽然收购的价格不高,但对于孔先生来说,这些“宝贝”有家可归才让他安心。

提到LD碟片,大概只有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读者知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LD碟片诞生的时间有点久远,甚至诞生在人们所共知的CD之前,也就是1980年左右。如果说,当时年轻人买台录音机是为了赶时髦,那么真正的发烧友喜爱的还是唱片和唱片机。在孔刚的收藏中,我们有幸看到了中英文版的《碟中谍》《人鬼情未了》《铁达尼号》《真实的谎言》电影LD碟片,听到了李谷一1979年录制的《绒花》,这正是去年大火的电影《芳华》的主题曲。在孔刚看来,单有这些老物件还不行,他最想的还是用有声语言记录一段曾经的时光。为此,他还收集了很多原版磁带、CD和DVD唱片。多年来,孔刚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一爱好中。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张艾萍

新闻推荐

一位普通青年党员的追寻初心之旅

杨勰(兰州市信访局)让时光定格在2013年7月1日,入党宣誓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到3年的普通干部,和同期...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