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土影视讲“兰州故事”

兰州晚报 2019-12-13 00:57 大字

■热点关注

光影如梭,甘肃本土影视风雨兼程,走过了一个甲子。位于段家滩的兰州电影制片厂小巷近日改造完成,惊艳亮相的“1958电影小巷”仿佛是部时光机,重新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让兰州电影制片厂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也引发了市民对本土影视的关注和思考。12月11日,本报A02版刊发《甘肃本土影视60载光影之路》一文,兰网、指点兰州新闻客户端、新华社现场云、兰州晚报微信公众号、兰州晚报微博、兰州晚报及兰网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也进行了报道,引发热烈反响。在此期间,不少读者和网友评论留言,记者也就相关话题采访了部分市民。

电影小巷成了打卡地

由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与拱星墩街道办事处共同打造的1958电影小巷于11月下旬正式落地。“兰州电影制片厂曾是甘肃的文化名片,结合该巷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就想着把电影艺术元素融入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作”,拱星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甲说,“由于兰影厂成立于1958年,所以我们就给这条主题小巷定名为1958电影小巷。”该小巷围绕电影文化,依托兰影厂发展历程和优秀影视作品,结合电影分类概述、电影拍摄流程及部分中国电影成就等内容,成为兰州市文化建设的崭新亮点,为精致兰州嵌入了“文化芯”。

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蒙莉莉:1958电影小巷是展示甘肃电影历史的长廊,不但受到中老年人的夸赞,而且受到年轻人的推崇,成为了潮流青年新的打卡地。

拱星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许甲:希望通过这条小巷的提升,在方便周边居民出行,提升辖区市容环境面貌的同时,也能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一抹文化气息,为市民带来更接地气的文化体验,这也是我们基层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兰州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王廷山:通过这条小巷,市民可以了解甘肃本土电影历史。

市民李先生:宣传了一些文化,宣传了一些观点,宣传了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环卫工人张先生:市民的反响挺好的,以前两边是统一涂的墙,巷道里还有小商贩,现在不但环境整洁了,还多了一些文化方面的元素。

市民王女士:这里曾经是普普通通的小巷,现在还能通过电影画面,了解到电影制片的相关专业知识,这是我们只看电影所不知道的。

@晓晓:我们对家乡电影发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cancy3-23:好有文艺气息的小巷子,有机会一定要去打卡!

@刘惠兰:谢谢为背街小巷改造付出心血的街道干部和工作人员,你们为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兰州的形象做了很多工作,你们辛苦了!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和爱护饱含你们智慧和爱意的成果。这些创意很怀旧也很新颖,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兰州人,一定会抽时间去欣赏。

光影之路上的老记忆

短短几十年,无论是制片技术,还是观影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甘肃第一家制片单位,兰州电影制片厂留在了许多人的记忆深处,胶片电影成为逝去的岁月和情怀的载体。观众心中的光影之路,还有观影方式的巨变。在只有露天电影和为数不多的电影院的年代,作为稀缺的文化娱乐项目,电影受到男女老少的热爱与追捧。电视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以后,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渠道多了,露天电影逐渐销声匿迹。如今,数量庞大的电影院线专注视听效果与观影体验,五花八门的网络影视平台提供了无限观影渠道。

兰州市第二中学退休教师苏惠民:从晚报看到“甘肃本土影视60载光影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特别是许多本土影视从业人员的真知灼见,让许多关心本土影视发展的读者,从零零星星的了解到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学生时代最让人高兴的事,是去电影院看电影。那时电影院大多放映的是前苏联的电影,诸如静静的顿河、萨根的春天、夏伯阳、列宁在19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58年兰州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我一直关心它的消息,因为学生时代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进电影制片厂工作,虽然没能如愿,但这是终生的情结。兰州电影制片厂起步的艰难,曾经的坎坷和辉煌,让人起敬!最期待的是,对本土影视的发展要多做宣传,好多本土影视作品,我们并不知道。

思妍丽爱心助学联谊会负责人周善强:我与兰州电影制片厂曾有过一次结缘。那是1977年,我在麦积山学习期间,他们来拍摄纪录片《麦积山石窟》,我和同事们作为群演出镜,后来影片在全国公映。当时他们用的是胶片摄影机,胶片都是进口的,密封在一个个的铁盒子里,据说很昂贵。摄影师刘老师非常敬业,对每个镜头的拍摄都要反复斟酌、演练,生怕浪费胶片造成损失。甘肃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西部省份,近年来也拍摄了一些口碑不错的影视作品,这说明我们甘肃有人才、有资源、有市场。衷心希望政府加大对本土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打造有影响力的专业队伍,鼓励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市民蔡先生:这些年,我感受到兰州的城市形象树立起来了,过去我们去外地出差,发现好多人不了解兰州。从报纸和电视上,我看到了有些兰州拍的影视作品参评获奖,这样外界对我们的了解就多了,我们出去也就“气顺”了。

市民郭女士:我们以前看的是露天电影,后来学校组织在俱乐部看。电视普及了之后,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从影视频道看到,所以我不常去电影院。

@Tang: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晚上偶尔会放映露天电影。去看电影要走很远的山路,也许是年纪小一点不觉得累,等不到吃完晚饭就想去。

@和。:我喜欢经典电影,重复看很多遍,越看越觉着有味道。电影可以带来很多东西,例如视觉上的冲击、故事与情节、想表达的感情等。

@他山之石:以前电影很少,现在可选择性大了,本土文化题材的电影也多了。

本土影视备受市民期待

近年来,《丢羊》、《雪葬》、《甘南情歌》、《金城档案》等一批优秀的本土影视作品脱颖而出。在这背后,离不开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营影视和专业化影视人才团队的成长。对本土文化加以挖掘后,独具特色的本土影视作品内化为城市文化特色,成为展示兰州形象的亮丽名片。本土影视的路怎么走,又该怎样走出去,如何走得好、走得稳,仍是影视从业者共同思考的问题。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更多高质量的本土影视作品,在陇原沃土诞生,再走出这方土地,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打出影响力,是广大市民的期待。

德艺坊相声演员李治恒(吉娃娃):我对兰州的影视最早的印象,是小的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叫做《牛肉面的故事》。我自己亲身接触到则是在甘肃省话剧院上班以后,那时候拍话剧《老柿子树》,后来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让我觉得很骄傲的是近年本土影视作品的突破,如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丢羊》等。

甘肃农民报编辑侯小宝:通过参观电影小巷,我惊喜地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经理室的空座位》《夺虎连环计》,原来都出自兰州电影制片厂。尽管兰州本土出品的电影在全国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依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坚持着,如《丢羊》《雪葬》等,虽不是成本极高的“大制作”,但也发人深省,展现了甘肃的风土人情。作为读者,我衷心希望兰州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时不要拘泥于本土,邀请全国各地优秀的影视制作团队、知名影星前来拍摄,进一步提高兰州电影的影响力。

城关区委政法委工作人员柳佩佩:本土电影承载着一方文化,地域色彩浓郁,值得我们守护、发扬。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骆冠军:悠悠岁月60载,老一辈电影人倾尽心志艰苦奋斗。时代在变迁,内容在更替,创新思维永不枯竭,电影艺术的发展是永不止息的,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用新的审美视觉去实现。影视制作应该通过观察社会,了解并满足大众不同的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例如,现在院线电影消费者以青年人为主,可以适当融入未来科幻题材的大脑洞电影。本土电影发展应当注入新的文艺元素,用电影艺术语言来与人沟通对话,既不失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有国际化的文艺个性与世界电影艺术接轨。电影艺术说到底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宝藏,我们爱看欧美大片,因其制作和构思的独特视觉魅力吸引我们;反之,外国人也欣赏我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影视艺术。做足文艺有个性,做到艺术无国界——这尽管是我一个青年人的理想,也是当今时代影响电影艺术发展的大思潮。

中国能建甘肃院宣传专责樊立龙:六十载沧海桑田,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砥砺前行。进入新时代,衷心祝愿甘肃本土影视在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特色民族风情这片沃土上,拍摄出沾有汗水味、泥土味、人情味的好作品,承载陇原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空城旧忆:在商业市场上保持灵活运转,保证票房恒定的收入,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Jony:近年来众多本土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一代代有情怀的兰影人传承与奋斗。希望未来能在院线看到更加市场化的本土作品。

@蔡睬:山城风景、重庆方言,是电影《疯狂的石头》的黄金配角。反之,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也带火了这座城市。本土影视可以予以借鉴,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都可以放在兰州取景拍摄,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我们应该看到,本土影视不仅有过去和回忆,还有美好可期的未来。电影小巷的尽头,不止是兰影厂,更应该通向更为广阔的中国甚至世界电影市场。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骆陇霞文/图

新闻推荐

今年12月15日至明年9月30日 G7京新高速明水互通立交暂时封闭施工

今年12月15日至2020年9月30日,相关部门对G(国道)7京新高速公路明水互通立交进行暂时封闭,修建明水匝道收费站,全天24小时封...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