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让未来养老更有保障 政协委员:探索养老护理保险制度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谯喜龙
近年来,兰州市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截至2018年底,兰州市老年人口达71.4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1.76%,高于全国、全省老龄化水平。可以说,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兰州市积极探索“医养融合”或“医养联盟”的养老模式,实现了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近日,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的医养结合工作进行调研,政协委员提出,公立医院与养老机构“联姻”,现阶段有效解决了困扰养老业的“医养分离”难题,实现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但是,从长远来看,兰州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可以探索建立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方可行以致远。
政协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兰州市坚持典型引路,加快推进医疗养老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医养结合的六种新模式,即医疗机构“双资质”模式、街道社区“健康小屋”模式、养老机构“签约服务”模式、医疗机构“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医疗机构“进驻养老机构”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家养老签约服务”模式。截至2018年底,全市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2个;医养结合示范机构2个;医养结合示范基地3个;“双资质”医养结合医院6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试点32个;确定医养结合培训基地9个,培训医养结合医护人员1200多人次。设置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位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1家,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数的68%;29家县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置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设置医养结合床位1600张。
随着兰州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数快速增加,医养结合服务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占比日益加大,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已统计人数50万),不包括入住各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全市(含新区)居家老年人群中轻度失能老年人98217人,中度失能老年人7035人,重度失能老年人1264人,极重度失能老年人1078人,共计11万余人。失能老年人群对机构照护服务和居家照护服务需求强烈,但是护理费用的昂贵让人望尘莫及。在兰州市各大养老机构走访,费用在3000元以内的公立机构,都是一床难求,但是对于收费较贵的民营或者高档机构,闲置床位很多,这造成了发展的不均衡。据了解,兰州市现有养老机构中,费用3000元到一万元不等,平均费用五六千元。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取承德市、长春市、齐齐哈尔市等15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并将山东省、吉林省作为国家试点重点联系省份,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9年9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之后,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频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暖风”,长护险试点“扩围”驶上快车道。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主委谢伟建议,从目前全国试点的15个城市来看,长期护理保险的大部分资金来源是医保基金,多数试点地区采取以医保基金“平移”为主的筹资路径,即划拨医保基金结余0.2%至20%不等的比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同时,要引导市场资源,通过适时出台商保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更多商业保险进入该领域,推出长护险产品,对满足长期护理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政协委员赵彬建议,从各地长护险试点工作情况及兰州市推动医养结合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来看,尽快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是全面深入开展医养结合工作的有效撬动点,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推动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对老年人由于年老、疾病或者意外伤残等原因造成失能状况需要护理时,能够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的一项保险制度。参保者经评估达到一定照料和护理需求的,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费用主要由长护险基金支付。这样会进一步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单位减轻压力,有效增强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吸引力,减轻参保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老年患者及家庭的经济压力。
新闻推荐
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兰州大学提供本报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武永明)11月3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同升国旗、同唱国歌...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