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令人展开无尽的遐想 访国画家陈少青

兰州日报 2019-08-29 02:11 大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陈少青

中国美协美术培训中心创作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协创作中心人物画创作室画家,中国工笔学会会员,《中国画经典》、《画苑》杂志编委会主任,北京涉外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清华美院助教、景德镇中外陶瓷艺术协会副会长,浙北画院院长。2005年被“雅昌网”评选为全国画荷花30位名家之一,作品经《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画家》《艺术名家》《中国花鸟》《画苑》《中国经典》等多家媒体报道及入编国家级大型专业画集30多部,并在2011年被中国艺术官方网站评为《当代艺术家名录》最有升值潜力艺术名家之一。作品于2003年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国际双年展,2006年入选黄河壶口杯中美协提名展、首届中国名家联合展并获优秀奖等。

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家陈少青就是以工笔荷花擅长的。“在中国绘画中,花、鸟、草、虫都可成为画家与自然沟通、与自然交流、吟咏自然的媒介。自然之美源于物象客体自然而然的呈现,是不经人为修饰的‘不设不施’的本色,是向原始本性的回归。”陈少青坦言:“自己在艺术上非常崇尚自然之美,和自己的出生地有关。我出生在杭嘉湖平原,那里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就如水墨画一致浸润着陈少青的青少年时期。

谈起自己的小时候,接近花甲之年的陈少青露出孩童般的笑容。陈少青说:“要说我的艺术启蒙,应该是我的爷爷,记得他经常给别人撰写楹联和匾额,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开始学书法,但是画画是我自己琢磨的。那个年代找一个画画的老师很难,甚至连本画画的书都很难找到。我就临摹当时书本杂志中的插图,从线描到上色,画得不亦乐乎。”有时不满足于临摹的陈少青也会出去写生。“作为一个画家,去全国各地写生是十分必要的,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我通过写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觉南北的风景真的很不一样,南方的风景就像娟秀灵巧的小家碧玉,北方的山水就像拔山举鼎的壮士英雄,都有着令人震撼的美。我的家乡是平原,连一个土包都没有,所以我对山有着特殊的情愫。直到现在,只要有山的地方,我就特别喜欢。人可能往往被自己没有的东西所吸引吧!”陈少青笑着说。

陈少青告诉记者,他的绘画历程分为好几个阶段,在绘画初期,他热衷于工笔。他说:“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历史长河中、工笔画是其中璀璨的奇葩之一,自长沙马王堆出土‘龙凤娲女图’、‘御袭人物图’这两幅战国帛画开始、便显示出中国画线条不平凡的开端,汉未、魏晋、唐、五代后、线条更至臻成熟。”陈少青给记者看了自己的工笔画,其笔触之细腻、画面之精致令人啧啧称奇。熟悉陈少青作品的人都会对他画的荷花系列印象深刻,其创作多为宏幅巨构,展现了荷花的千种风姿与万般情态,表达了造化的神奇、自然的丰实纷繁,显示出万物蓬勃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在作品中可看出他的荷花在“贵情思而轻实描”理念前提下,重在情感的传达,并在工笔重彩中融入写意的手法,使物象在虚实之间、浓淡之间、远近之间、大小之间营造出灵动的空间。

记者问陈少青如何拿捏画中的意境之美。他说:“由于情感的参与,直观形象意象化的表达,便生成岀意境美。就传统工笔花鸟画而言,意境是其活化的灵魂。意境美有空灵之美、动静之美、自然之美。空灵之美体现在虚实的辩证法则中。实与虚是相对的,互为参照便成虚实。

具体可观可看的是物质形态的实象;而空蒙含蓄的则是虚象。虚虚实实的相生相合,画面中的灵秀奇石才有了朦胧之美,水润清辉的剔透。而动静是产生画面神韵的内因,有了动感就有了生气,而静态则是最能体现作品气质的支点。动态意味着紧张的态势;静态意味着安适的惬意,体现着一紧一松、一张一弛的张弛之美,是传统意境中最为鲜活的意韵美。”

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陈少青没能考入自己心中理想的美术殿堂,但在他不懈地努力下于2005年考上了中国美协首届创作高级研修班。“我也算是‘北漂’过的人了。在研修班的那段时间让我受益匪浅。我的老师都是全国一流的国画大师,如刘大为、冯远、龙瑞、杨力舟、蒋采频、史国良、何家英等,我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学院派的画法。他们每个人讲课的风格都不一样,我就结合自己的绘画特点,将大师们的特点兼容并蓄,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之前我深受南方吴门画派的影响,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又吸取了北派国画的精华。所以我现在的画既有南派风格又有北派的神韵。其实艺术就是需要交流的,不一样才能迸发出艺术的火花,所以这段时间是我艺术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期。”陈少青告诉记者。

在上研修班的空档,陈少青还办了《画苑》杂志。“这本杂志是唯一一本与中国美协挂钩的杂志,连续办了三年,在业界很有权威性。这本杂志影响力很大,后来我来甘肃时,也有很多画友是通过这本杂志认识我的。我带研究生时,我都是给他们灌输一些艺术理念,并且告诉他们,用心去体悟一花一草、一枝一叶的生命律动、将情感蓄于笔端,把意境的营造与神韵的表现视为作品的生命,成为国画大师的最后比拼的是综合素质。所以一定要多看书多学习,当文化底蕴深足够深厚的时候,画出来的画格调就高,因为一个画的画里带着他的学识、见识、审美和修养。”陈少青郑重地说。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上,陈少青总结了一套画法。那就是从意境到诗境,最终抵达心境。首先,是迁想妙得。在“取景”与“入画”这一对矛盾中,要针对客体物象的情境需要进行合理的概括提炼,与符合主体意态的情感相吻合,把那种客体内在的气质与风骨进行“迁移”,放入到适合表达主体胸怀的情境中,生成艺术化的表现空间。其次,追求气韵。刻画物象不能只注重它的形与色,更要表现内在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在形与神之间巧妙的融通,最终传达活化的神采,这是传统工笔画的根本。第三,诗象合一。传统国画讲求意象,哪怕是刻画花鸟时在形似上做到对物象刻画的逼真,它所包含的深深的情感也依然是意象的,涌动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主体感怀,所以,诗是画的气质,是畅然的情怀。诗象是对客体形态的超越与升华。如在工笔花鸟画中,诗意的存在打破了艺术的界限,在声情并茂中打通了“声”与“色”的通感。在视觉、听觉甚至在味觉与触觉间共冋作用于感官,作用于画面,产生那种消融艺术边缘,游走于心灵间的审美愉悦。第四,风骨之美。在艺术精神的各种要素中,只有风骨的存在才会建立起永恒的形象。风骨一种鲜明的立意,将客体物象情感化、人格化、心灵化,给予艺术对象以持重的分量。因为这,国画得以成为一种经典文化。它在相互的渗透与制约中求得自然的平衡,在物我相合的基础上,实现由意境到诗境最终抵达心境的境界。

采访结束时,陈少青说:“从八岁开始学画,至今已经整整五十个春秋,这对人生来说可不是一个短的时间,但是对于我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来说,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因为我希望自己还能成长、还能突破。我觉得国画最难的就是意境,意境是最难达到的,比如留白,不仅仅是纸上的留白,更是思想上的留白,这个留白让你展开无尽的遐想,这就是国画的高妙之处。中国的文化是含蓄的,国画丝毫毕现地展现着中国文化,就是含蓄而唯美,透着几分神秘,这也是中国人的审美。这种美将一直吸引着我探索下去,并甘之若饴。”

①暮归②世外人家③古月松风④野渡无人月自横

新闻推荐

山区群众的好医生

(上接1版)拿了根棍子就出发了。因为路滑天黑,他借着闪电的光亮磕磕绊绊地赶路,不知摔了多少跤。见高明科冒雨来给他看病,田生...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