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庐润墨香
□毛韶子
一座百年的青瓦建筑矗立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会给人留下众多的思考和想象。昔日的冯家瓦房,今日的南庐,就是这样一座古屋,它位于陇上古镇洛门南街,也就是在今天繁荣路上。
夏日的一个午后,我来到洛门南街。骄阳下的古屋,宛如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在旁边窗明几净的楼房映衬下,显得更加苍老。走近它,我的心里充满了无穷的敬意,与它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是呀,历经百年沧桑的古屋,不知迎来和送走了多少人的身影,有腰缠万贯的商人,有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贵人,而我,只是中间的一个小小插曲罢了。该房子坐东朝西,面对着一条水泥马路,从外面看,房子按照铺面构造修建,中间紧挨着的两个门,都是可以卸下来的木板,是为了当初开店铺方便购物的人们进出,左边有一个小窗子,右侧是木头格子窗,下半部分用木板镶着,猜想也是为了当年做铺面方便。整个建筑是土坯木柱结构,门窗和柱子上的绿色已经脱落,斑驳中显出白色,屋顶呈现倾倒之势,瓦面出现波浪式下陷。房脊蜿蜒如蛇形,所有的这一切都昭示着屋子的古老和历史久远。
我们电话中联系的人来了,打开门,走进去,地面是青砖铺设,屋顶出现黑色,椽檩上有雨水流过的痕迹,看来是多年失修,无人居住。正对面有一个炕,炕上放置一个铸铁火盆,看来是店铺人员小憩的地方。靠门的右侧,有一间隔房,从小门进去,狭而仄,估计是店铺老板的寝室。屋内靠右侧,宽敞而又靠着窗子,看样子是当年摆货物的场所。东北角落里有一个七字形隔间,有门有窗,看情形就是账房先生办事之处。遥想当年,店铺顾客盈门,伙计们脚勤手快,满面春风,喊着应着跑出跑进,账房先生“噼里啪啦”地拨着算盘,铺面生意是何等的兴盛。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由于主人是老中医,铺面改头换面,又开设药铺,又成了普通百姓时时光顾的地方。更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陇右地下党领导人为筹齐资金,曾到过这个店铺,留下了红色的记忆。
洛门,古称落门聚。《后汉书·隗嚣传》云:“落门,聚名也,有落门谷水,在今秦州伏羌县西。”《后汉书·地理志冀条》:“有雒门聚,来歙破隗嚣处。”落门西汉以来称落门聚,直至明代称“乐善镇”,民国设洛门镇,沿用至今。《水经注》载:“渭水又东,有落门西山东流,三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落门聚位于渭河与南河交汇处,可见落门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生产活动之地。洛门是东进西出的咽喉地,沃野平畴的富庶区,商贸流通的旱码头,老街中心保存有明代建筑关帝庙和十王殿等古建筑。冯国瑞有诗赞曰:“晴暾洛门道,清丽一山川。香熟千畦稻,凉生百道泉。古魂招汉将,丰稔望村烟。都道莲花好,迟来买藕船。”
南庐是清末建筑,房东姓冯,祖上冯杰山以医行世。在其年轻时,家业兴旺,南庐开着米行,当年的南河水大米,在冯家米店内,颇受从兰州来的商人欢迎,他们赶着骆驼和马队,把从四川运来的茶叶和纸张以及洛门本地的大米,转运到兰州。当年洛门赵家碾的灰陶,山货笸箩簸箕,南河米都是商贾的抢手货。在当时,南庐的南侧,是酒坊,北边依次是杨家米店、染坊和鸿德堂药铺。如今,除冯家以外,还有丁王杨三家的老房子,都是清末或民国初年的建筑。穿过时光的河流,诸如上堡子,城隍沿上,堡子外边和泉坡下等等一个个随着耄耋老人去世而消失的地名,让人有了多少感慨和遐想;在老街上,土墙青瓦还保留着历史的温热,夜月时时映照着斑驳的婆娑槐影,让四时的清风还翻阅着发黄的书页。杨家的里平外挂的三椽厅、院中出土的黝黑四系罐以及青砖上光绪三十七年的字迹,无不流淌和说明遗存的残垣在呻吟着往昔的疼痛。然而,历史烟云早已远去。
可喜的是,近日域内有一群搞书法的艺术家,将冯家老房子修葺之后,开辟为艺术工作室,命名为南庐,室内翰墨扑鼻,方家摩肩接踵,真是可喜可贺。百年古屋换新颜,南庐今日润墨香。是呀,文明的脚步穿过残牍断简铭刻着昔日的辉煌记忆,向前的矫健步伐又拓开古镇南庐的新貌精魂。
■■■
乐
游
日
新闻推荐
7月22日,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兰州市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以...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