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耕耘在大西北这片热土上 “文龙理发店”美发师孙维成扎根兰州60载书写华章

兰州日报 2019-07-15 03:20 大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建平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东部工业相对发达省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从全国各个省份汇聚到甘肃、新疆等西北省区。6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他们用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兰州的发展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同时也见证了兰州的沧桑巨变。

已经85岁高龄的孙维成就是成千上万支甘建设者中的普通一员。

“一边倒”是最流行最时髦的发型

“当年,从上海迁兰的‘老字号’商业服务业,如信大祥绸布店、悦宾楼京菜馆、意姆登洗染店、人民理发店、文龙理发店以及美高皮鞋厂、玻璃厂、热水瓶厂、搪瓷厂、胶鞋厂等一批老字号企业在兰州颇有影响。”说起当年的支甘建设热潮,已经85岁高龄的孙维成老先生依旧心潮澎湃。

“1956年年底,当时我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为了支援大西北的经济建设跟随单位从上海迁到兰州,我们理发店一共12个人,连同所有理发设备都是从上海带来的。”

当时兰州最繁华的街道上也没有几个像样的商店,人们的衣着也是以蓝灰为主色调的“中山装”,大多数街道没有用柏油铺路,有些路上的尘上能淹没人的脚面。随着“信大祥绸布店”、“红花服装店”、“美高皮鞋店”等企业陆续落户兰州,商店橱窗里展示的服装和上海来兰人员穿的“新式服装”的确让兰州人大开了眼界。每当这些从上海来的年轻人穿着新潮的服装走在大街上,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孙维成说,1956年理发店迁到兰州时,店铺就选择在了天水路十字附近,1957年1月份开业的,而且收费也很低,理一个男士发才收取0.35元,女士烫发相对较高,生意特别好,理发店每天晚上12时才能关门,在男士当中“一边倒”的发型最受欢迎。

无怨无悔,奉献一生年华

老人回忆说,当时白天在理发店上班,晚上还要在天水路修路做义务劳动,“大家热情高涨,从无怨言。如今天水路两旁的参天大树好多都是我们栽种的。”

1963年,文龙理发店已经发展到拥有30名职工,成为兰州技术一流的专业理发店。为了满足兰州市民以及来自五湖四海支援大西北建设者们的生活需求,兰州陆续修建了大众市场、大众浴池、永昌路百货商店、建兰饭店、建兰路百货商店和市商业学校等,填补了兰州服务业的空白,从根本上充实了兰州的服务业基础,并初步解决了旅客住宿、购物、洗澡、理发的困难。

1965年,经过两年的夜大学习,孙维成取得了兰州大学英语专业专科毕业证书,成为当时年轻人中的翘楚。

在兰州支边建设的艰苦岁月中,孙维成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1959年,孙维成与同在一个系统的刘桂兰结为生活伴侣。

从江南鱼米之乡到西北黄土高原,孙维成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耄耋之年,60余年的平凡工作书写了建设兰州的不平凡的奉献精神。“虽然至今乡音未改,但早已把兰州当做第二故乡,自己也早已成为兰州人。”老人精神矍铄,如今儿孙满堂,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2006年,兰州市召开了“支援大西北五十周年”座谈会,孙维成与当年“乘坐一趟火车来兰州”的“小伙伴”欢聚一堂,畅谈当年的激情岁月。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当年参会的老人很多都不在了,每次翻看当年的合影照片,老人都会喃喃自语:“我们老了,这座城市正当年轻。在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里,曾经留下过我们奋斗的青春足迹。”

新闻推荐

张皓宸为兰州书迷讲述《最初之前》

“这是我第二次来兰州了,想对兰州的弟弟妹妹给点暖心的建议,要坚持自己喜欢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不要太浮躁。”7月13日,青年作...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