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精神薪火相传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观《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有感

甘肃日报 2019-07-12 05:30 大字

朱建军

继1946年在兰州举办《常书鸿父女书画展》,时隔73年,《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5月18日至6月2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再次展出,其间,观众人数超过11万人次。时年15岁,现已88岁的常沙娜先生说:“这个展览是我对父亲的纪念,是对父亲诉说自己坚守敦煌的一种承诺,是希望唤醒更多人认识敦煌的一种方式。”而笔者认为,此展不仅仅是父女血脉相亲的家风传承,也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学者用毕生经历凝练出的敦煌精神的薪火相传,更是中华文明顺时应势的活力体现。

《花开敦煌》175件展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远方的呼唤》,主要展示了常书鸿在法国的人生事业以及与敦煌的渊源;第二部分《凝萃》,展现的是常沙娜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参与完成的国家重点建筑设计任务以及她对敦煌图案的研究与整理;第三部分《传承》,展示了常沙娜的花卉写生作品和对敦煌艺术图案的设计应用。

策展人黄炫梓博士认为,《花开敦煌》展览追溯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的故事。常沙娜恰恰见证了那一代人在困难中仍为了“美”而挺立,她既是故事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传播者。若说常书鸿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打开世人对敦煌艺术的崇敬,那么常沙娜则通过对图案装饰元素的解析,让人能更直观地认识敦煌石窟蕴含的智慧,每一个局部都令人惊艳。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常书鸿和常沙娜他们既有父女之情也有师徒之谊,更有共同志愿,同心致力敦煌事业,做出不凡成就,他们俩的艺术作品各具风格、各有特色,共同延续了敦煌艺术神韵,共同倾注了热爱敦煌之情,我想大家在观赏他们的作品时自会感受和体悟。

敦煌石窟艺术反映了中国与欧亚文明互动、民族文化交融,展示了中古时期内容丰富的文化景观,还为我们复原了史书缺载的中古时期的敦煌历史等。敦煌石窟艺术无疑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的优秀文化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敦煌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之美是中华之美,敦煌艺术是世界的艺术。那么,如何在培育世界文明的高天厚土中让中华文明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敦煌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借鉴,《花开敦煌》展览留给我们许多思考。

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基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中心,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而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重要架构。

敦煌精神的核心是忠于祖国、甘于奉献。1943年从法国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携妻女一脚踏进莫高窟,常书鸿克服困难、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肩负起了保护中华文化遗存、传承文化根脉的历史重任。“我非常幸运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传承给我的不仅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父亲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常沙娜说,就像我父亲说的那句话,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年轻人要有思想准备,要奋斗,为国家、为专业一直奋斗下去,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

敦煌精神永续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敦煌精神永续发展离不开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一样的家风传承,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段文杰、樊锦诗等敦煌儿女将石窟保护和敦煌学研究推向了一个个新的起点。从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再到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数字敦煌”策划实施,千年艺术在守护人的手中不断焕发出时代之光。

敦煌精神发扬光大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常沙娜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完成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国家重点建筑装饰设计任务,作品不仅凝聚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韵味,更显示出新中国的气度,代表着常沙娜对传统艺术精粹的提炼与升华。在展览中我们不难发现,石窟壁画上的飞天、团花、纹饰与她的设计理念的完美结合,不但延续了自身的生命,更成为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以及由此派生的敦煌学如何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应该是历史赋予我们新的前沿课题。

新闻推荐

全球首个无角牦牛在青海培育成功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记者日前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经过20余年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