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来了!市民感受“兰州速度”

兰州日报 2019-06-24 03:06 大字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昕)6月23日上午9时,随着自编号为A018的地铁车辆从东岗车辆基地的车库中缓缓驶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

市民早早守候在车站等待第一趟列车

当日上午8时刚过,等待地铁开通的市民就守在了轨道交通1号线的各个站口,而站内的安保人员更是在早晨6时就全部到位,按职责分工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在东方红站,市民们在等待车站开放的同时,不时打开手机翻看视频及图文直播,时刻关注着地铁的相关消息。开通仪式刚刚结束,随着首趟地铁列车驶入东方红广场站,沿途各个站点同时向市民开放,兰州正式迎来了地铁时代。

在西关十字站内,记者看到,虽然地铁开通首日人流量较大,但现场秩序良好,不少市民正在排队购票和有序安检进站,其中,较为年轻的市民大多都选择使用银行卡或手机APP刷卡进站。在站厅层内,安保、安检、消防等部门的执勤人员也都忙碌地工作,站内其他工作人员则分布在站内各个通道周围,引导市民进站。家住静安小区的刘阿姨放弃了今天的晨练,8时不到就排在了西关十字车站的门口。“就想感受一下兰州的地铁,感受一下地铁速度。以前晨练基本都在中山桥附近,现在地铁开了,可以去沿线其他地方晨练了,坐上地铁过去也就十多分钟,对于老年人来说,活动范围更大了,也能认识更多的晨练姐妹了。”刘阿姨兴奋地说。

施工人员登上列车回味建设历程

作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参建单位的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集团兰州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在开通当日被邀请乘上了首趟列车。在列车上,项目部负责人赵文涛激动地根本坐不住,他不时向四周张望,像是回味着自参加项目以来的点点滴滴,更像在为自己参与的项目做最后的检查,赵文涛说:“作为兰州走出去的大学生,我感到非常荣幸,工作十多年来能有机会回家乡建造第一条地铁,相比其他项目,这条地铁凝聚了我更多的情感,身上也肩负着更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兰州人民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据悉,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集团参与并高质量完成了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和综合监控等系统工程,保证了1号线的顺利开通。

荷包奶奶成了开通首日“网红”

开通首日,一位85岁的老奶奶吸引了大批市民和媒体关注。当日上午9时,家住金港城的滕维雳老奶奶带着一大包亲手制作的香包,先坐公交再步行,早早赶到了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西站十字站,给地铁参建者、乘务人员、志愿者们送上香包。她说:“兰州的地铁我一直都在关注,施工的时候也经常跑去看看,觉得地铁的参与者很辛苦,也很伟大,于是就想自己做点什么来感谢他们。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做香包的手艺还不错,就做了些香包今天来送给大家,瓜子不饱也算个人心吧”。腾奶奶在车站一路走一路送,站台指引人员、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安检人员等等,她将香包亲手送到每一个工作人员手中……

地铁高铁无缝对接

中午时分,在兰州西站记者看到,很多刚刚走下高铁的乘客一出站就快步走向正对的地铁车站,迫不及待地感受高铁与地铁的无缝对接。当日,在现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出站后选择公交和出租车的乘客要比以往少。中午1点多刚刚从西安抵达兰州的王先生拿出之前就办理好的地铁乘车卡向站内走去。“高铁一出站就是地铁站,十分便利。特别是像我这种家在地铁沿途的,以前出站后折腾回家都得近一个小时,现在二十多分钟就能到家。”据王先生介绍,原本他打算乘坐昨晚回兰州的普通客车,今天早晨抵达兰州东站,但看到地铁将要开通的消息后,他就在西安多住了一晚,就是想早早体验一下兰州高铁和地铁的无缝对接。

新闻推荐

80后国学博士顾大朋教授做客《金城讲堂》 品读国学感悟国学

6月22日上午,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顾大朋做客《金城讲堂》,为兰...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