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轨道交通科技创新打破技术壁垒

兰州日报 2019-06-22 02:30 大字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建设不仅是这座城市交通领域的蜕变,更是一次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孕育过程。四年间,轨道交通建设者们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收获了4项国家级专利,创新技术十余类,并在重点领域创造了国内行业的技术标准,打破了国外技术寡头的垄断封锁。同时,他们从点滴入手,为往来乘客打造舒适乘坐环境。

创立标准打破技术封锁

在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建设中,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的隧道盾构施工管理工程师们全程负责着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方案制定。在他的提议下,盾构管片预埋槽道创新技术被应用在了1号线一期工程的全面建设中,为全线的建设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投入,也为这一技术在今后剩余线路及国内其他线路修建时的推广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靳世鹤,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盾构管片预埋槽道创新技术的发起人。“盾构管片预埋槽道这一技术虽然不是我们创始的,但是在创新应用中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创造了多个第一的。”在靳世鹤口中的多个“第一”不仅有“第一个大规模技术应用”“第一次形成完整的应用理论体系”“第一个拥有完备造价程序的工程”还有“第一个形成国内施工标准”“学术研究发表第一”“技术研究再创新成果第一”等成绩。

在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34千米的盾构隧道中,使用传统的化学锚栓法进行施工将出现造价成本增加,对隧道壁造成破坏、工期长等诸多问题,靳世鹤和他的同事们从盾构施工伊始就思考着降低不利影响的施工工法。在数十种可实际应用的工法中找到一种能够平衡工期、投资、后续施工三者关系的方案并不时简单对比一番后就采用,它需要综合当地的土体地质、地方财政、施工人员素质等十多种条件统筹考虑。在充分论证和研讨后,靳世鹤和团队中的工程师们都认为,在第一条轨道交通线中采取盾构管片预埋槽道技术,不仅可以将平衡工期、投资、后续施工带来的困扰,还可以在技术探索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技术红利。“当我们向公司高层提出应用新技术的方案后,没有遇到其他城市那种反复论证几个月都得不出结果的情况,在前期论证、研究都很充分的情况下,高层的管理人员很快就通过了我们的方案。”靳世鹤说。

在隧道盾构施工的过程中,兰州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者们在充分借鉴外地施工经验的同时,开启了国内施工标准制定的工作。要制定标准,就需要从自身和外界的成功经验中找契合点,为此,市轨道公司的工程师们在厚达5万多页的各类报告、施工方案中计算最合理的那个“奇点”,并对预埋槽道的断面最佳尺寸、抗碱能力、预埋槽道的防腐性能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2016年,当按照兰州轨道人标准完成的首段标准化预埋槽道盾构隧道贯通后,所有参加此项工作的工程师们纷纷在验收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2017年年底,随着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隧道贯通,代表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管片预埋槽道技术标准推向全国,并一举打破西方国家对这一领域的封锁。

点滴之间只为提升乘客体验

在兰州轨道工程人创新的时候,兰州轨道运营人也在加强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做着努力。电客车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最耀眼的装备。制造出符合地区特色的人性化车辆是极为重要的指标。“乘坐轨道交通电客车最重要的是体验感强,这就必须做好细节。”市轨道公司运营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辉说。加强乘客的体验感,并不是设计说明上的数据和产品介绍,兰州轨道运营人把重心放在了乘坐舒适上。电客车座椅有限,站立乘车是最为普及的方式,传统电客车布置中,为了让乘客有处可抓在横杆、纵杆的设置上会采取增加数量的做法,这让乘客在本就空间有限的车厢中多了一份沙丁鱼罐头式的感受,尤其是在车厢出入口显得拥挤不堪,人人都在为找把手用尽办法。“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不增加纵杆,但是在原有纵杆体的中部做出三道‘川’型分支,这样一来在不挤占车厢空间的前提下,增加了把手和人员站立舒适度。”张辉说。

市轨道公司在车厢座椅和空调系统的设置上,创新材料使用和风口位置安装。考虑到兰州市夏、冬两季的气温,市轨道公司的车辆监造人员在车辆设计阶段就提出,将空调系统的送风口位置挪移至车厢两侧的下部,并调整送风的柔和度。“这样安放可以避免传统风口布置时直吹头部造成的身体不适。”张辉说。位于送风口上部的座椅设计上,使用了热量传递快,保温效果明显的新型材料。在针对车辆座椅温度的实验中,采用新材料的座椅在冬季环境中达到18摄氏度的舒适温度。同时,为了加强乘客的体验感节约乘客进出站时间,全线各站闸机均搭载智能支付系统,支持各类电商支付方式。

新闻推荐

地铁来了!时速80公里每小时 西关到西站十字8分钟,到西站北广场12分钟……

提前体验6月21日下午,在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的组织下,记者从东方红广场站出发,体验1号线的“兰州速度”。从东方红广场到...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