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乙烯装置操作技术共成长 记兰州石化公司技能专家孙青先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超文/图
“把自己置身到企业、社会、国家的发展中,没有平凡的岗位,更没有平凡的人生。”7年前,在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后,兰州石化公司石化厂乙烯联合车间职工孙青先写下这样的感言。孙青先是中国石油百万操作工人中的一员,他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中国石油技术创新型工人的典型代表。孙青先在长达3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技术能手、技能专家、全国技术能手,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等殊荣,今年,孙青先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甘肃省第二届陇原工匠。多年来,孙青先及时发现并处置生产隐患达数百次,编写出多套技术培训教材,悉心教导了多名骨干人才和技术能手,多项技术技能成果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应用,孙青现已成为兰州石化公司最有影响力的技能人才之一。
俯下身子学技术挺直腰杆克难关
30年前,技校毕业的孙青先走进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操作工。这30年,正是中国乙烯技术冲击世界乙烯工业“第一方阵”的关键时期。置身其间,孙青先感悟颇深。伴随着乙烯工业技术一次次获得科技突破,中国的乙烯装置操作技术在“孙青先这一代”工人的手中,完成了华丽进阶。从小设备到大装置,从小乙烯到大乙烯,孙青先的青春岁月伴着中国制造一路走来,终于成长为驾驭乙烯装置的新时代中国工人。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眼前的许多东西,都是乙烯和乙烯衍生物的聚合物。乙烯,就好比是工业的面粉,要吃馒头、面包,吃烤饼、油条,都需要面粉来做,有多少面粉,就能做出多少馒头……”孙青先随手一指桌面上的插座,顺着插头、线壳,到导线的绝缘包装侃侃而谈,揭开一个“波澜壮阔”的乙烯世界。其实,中国的乙烯工业,是一部中国制造的奋斗史。半世纪前,“弯腰”“低头”向国外学技术,从最初在外国人手里拿过整个乙烯装置的钥匙,到后来逐步学会了小型装置设计,再到最终挺直腰杆,攻克大型装置工程化和核心成套工艺技术。
1986年,代表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毫秒炉裂解乙烯装置在兰州石化筹建。那一年也是孙青先进厂的时间,他一直记得自己刚进入装置的情景。在装置现场,面对纵横交错的管线和令人头晕目眩的众多阀门、仪表,年轻的孙青先并没有将自己视为是一位“简单的”操作工。在他看来,“一套装置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冲向工业‘金字塔尖’的跑道。”面对复杂的设备管线和工艺流程,他没有退缩,而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不同物料的特性和走向,用心记住每一项工艺指标和控制范围,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请教技术人员和老师傅。有时候,为了弄懂一个操作原理,他可以在现场一蹲大半天,也可以一头扎进技术资料中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乙烯装置几乎涵盖了石油化工的所有操作单元。”孙青先说,其生产流程长,集高温、高压、深冷等多种严苛条件于一体,并具有裂解原料构成多样、裂解反应机理复杂、反应和分离工艺条件变化大、介质易燃易爆且有毒、设备数量多且种类庞杂、控制变量多且关联性强等技术难点。这要求操作工人具备高端的专业技能素养。曾几何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少数跨国公司的技术工人可以驾驭乙烯装置,但孙青先却坚信,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没什么技术是学不到的。
从确认一条条管线、一个个阀门开始学起,孙青先废寝忘食、手不释卷,查阅了数不清的文献材料,翻烂了几本化工专业英汉字典,不断熟悉工艺流程和设备性能,从年产乙烯16万吨、24万吨,再到一次次扩能改造,在他的手中都是一次开车成功,创下了国产化程度最高乙烯装置的开车纪录。数万米的管线、成千套的仪表、微妙而深奥的数据,都装进了孙青先的脑海里。
刻苦钻研业务解决生产“瓶颈”
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已经把乙烯车间的工艺流程研究透彻,把每台设备的结构和操作要领都烂熟于心,而他也被冠于“活流程图”的称号。也就是在这些年中,他先后提出原料注硫、油改气、多发生稀释蒸汽等多项技改项目,为公司创造了八千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瓶颈”和节能降耗问题,为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和节能降耗提供了保障。
正是凭借着对大型乙烯装置的精准驾驭,孙青先先后编写完成了《乙烯装置裂解炉操作法》《初分馏区域开停车方案》《试压试漏方案》等近40万字的技术资料,被国内同行广泛推广;提出的装置改进建议,多次得到专家们的认可,为新型乙烯成套技术工程化设计采用;总结撰写的“孙青先裂解炉出口温度三步控制工作法”获得兰州石化公司基层员工创新工作法参与策划和实施的乙烯装置压缩机更新改造,开创了在原址上成功改造的国内先河,使装置能耗和双烯收率双双提高;修订完善“乙烯装置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推动行业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参与的16项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在行业内推广应用,总结撰写技术论文10余篇,对国内乙烯行业生产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不留私心“传帮带”发挥光热育人才
如今的孙青先,并没有忘记30多年前的初心——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今天,两鬓斑白的他仍然和当初那个毛头小伙子一样,奔波在塔林管廊,紧盯着控制画面,念叨着温度压力,为乙烯装置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同时,从石油石化行业的“小白”成长为技能专家,孙青先始终没有忘记前辈同事给予他的无私帮助和热心指导。现在的孙青先,在解决生产难题之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育新人上,希望他们如同当年的自己,在石化的沃土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我的技术是公开的秘密,从来不藏着掖着。”孙青先说,他深知要想运行好一套大工业装置,需要一个高素质的队伍,必须提高其他员工、尤其是年轻人的实际操作技能。公司经常有年轻的一线工作人员来向他请教技术难题,他都会一一解答,还经常和前来请教的人一起到现场,现身说法。除此之外,他通过自己的技能专家工作室,每年集中授课80多学时,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广而告之。“做技术工作,必须端正态度,勤学苦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线工作经验时这样说道。
多年来,孙青先将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员工。在他所管辖的装置生产异常的情况下,员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青先,不管什么时候打电话联系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在电话中进行解答,使大家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在他所带领的团队中,经他培养的人员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作为新鲜血液输送大乙烯工程。他所带出的徒弟在历次的技术比武中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孙青先深知,要想开好一套装置,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想办法提高其他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于是,他以分厂、公司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带头备课、授课,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技术讲座,带领大家深入学习化工基础知识,认真开展岗位技术练兵,逐渐形成了“爱岗位、学技术、做能手”的技能争优热潮。
2010年他被聘为中油集团公司“乙烯装置操作工”、炼油与化工分公司“工艺加热炉”裁判员,同时任兰州石化公司教练。在竞赛集训期间取得了“工艺加热炉”个人第一名和第二名,两名优秀选手、团体第三的好成绩,“乙烯装置操作工”更是包揽了竞赛个人四金一银一铜、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近几年来,随着退休人员越来越多、新入厂员工越来越少,石化厂出现了操作岗位缺员日益严重的问题。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作为石化厂的一名老员工,孙青先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车间操作人员进行第二岗位的培训工作,采取系统讲授化工理论基础知识、现场模拟操作、笔答试卷、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向操作人员“传真经”“送知识”,使94%参加“应学”知识的员工具备了第二岗上岗资格。同时,孙青先结合年度系统大检修专项培训,带着新入厂人员和部分技术骨干、技能骨干在检修现场进行授课和讲解,以帮助新人尽快掌握装置工作原理和设备、管线、关键控制点分布情况,同时帮助技术骨干与技能骨干了解更深层次的操作调整方法,让他们的工作能力“更上一层楼”。近几年来,孙青先带过的徒弟,有的考取了技师资格,有的被聘为高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有的在兰州石化公司技能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石化厂乙烯联合车间党支部书记周吉玉则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员工,“孙青先,人如其名。一马当先,踏实肯干。”他说,别看老孙平常说话不多,显得很木讷,但一讲到生产工作的事,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对装置的运行情况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薄弱环节做到重点监护,多次对巡回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隐患进行果断的处理,有效避免了几起事故的发生。
现为孙青先技能专家工作室成员的彭远瞩则表示,孙青先是自己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孙师傅为人处世一撇一捺,忠厚老实。工作中则会因材施教,是关注普通员工成长的贴心人。”而让彭远瞩最为钦佩的是,孙青先干工作却总是求新求变,一直在探索创新之路。
新闻推荐
安宁计划打造迎门滩中央商务区 要建31座超高层 新地标:460米高金城大厦
安宁新地标建筑群效果图12月21日下午,安宁区招商引资推介大会在兰州举行。据悉,迎门滩中央商务区将于明年启动,计划在此建设...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