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兰大一院伦理委员会专家谢小冬 “基因编辑婴儿”突破底线, 是对生命尊严和人类尊严的蔑视与践踏
本报资料照片
“露露”“娜娜”这对有着可爱乳名的双胞胎,是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及其团队“创造”的世界首例能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她们及其家庭的信息该由谁来掌控?是否应该将她们隔离?她们是否可以结婚……
兰州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遗传医学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专家谢小冬教授11月28日接受兰州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事件突破了底线,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预知的,是灾难性的,这一系列的问题短期内可能很难有一致而有效的答案。从当前的报道看,该研究组可能通过伦理审查造假、知情同意造假、申报临床实验造假等一系列手段逃避监管,主观恶意明显,完全走到了科技进步的反面。
技术层面: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
谢小冬教授说,这个问题之所以遭到主流科学家的强烈反对和谴责,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伦理的层面看,目前把基因编辑直接投入临床应用,第一不成熟,第二没必要。
基因编辑技术从2013年出现以来,受到了生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动、植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也有望成为人类治疗疾病的一个新途径。但现阶段基因编辑在技术层面上存在精确编辑效率低和脱靶现象,通俗地讲,就是有可能出现要么都没改变,要么在不该改变的地方改错了。直接在人类胚胎上修改基因,如果改错了一旦生下来就无可挽回了,而且会遗传下去。因此在2015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全球这一领域的科学家达成共识:现阶段只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研究,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这也是中国科学界对国际的承诺,国内有一系列法规严格限制此类试验。
科学层面:易造成其他病毒的易感及不可预知
从科学的层面看,这个事件中所修饰的目的基因CCR5已知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其具体功能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很可能修饰以后可以抗了艾滋病却又造成肿瘤及其他病毒的易感及不可预知的其他生理、病理性的改变,风险极大,这是人类个体及群体所不能承受的。
伦理层面:是对生命尊严和人类尊严的蔑视与践踏
从伦理的角度看,目前艾滋病可防可控,母婴垂直传染现阶段在临床已经可以有效控制,从目前获得的信息来看,孩子的母亲还是健康个体,因此完全没有理由让无辜而正常的胎儿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这样做既不是最佳选择,又不能使受试者获益,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上临床应用,把人当做试验品,是对生命尊严和人类尊严的蔑视与践踏。
伦理和法律问题不容回避
目前胎儿已经诞生,由于没有第三方全面的验证和评估,还不能完全确定胎儿是否就是基因编辑胎儿。但这件事意味着潘多拉的魔盒已经被打开,判断似乎还是比较恰当的,因为不管我们是否准备好,它引起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已经不容回避了!如果确实编辑成功,那么这两位双胞胎及其家庭的信息应该交由谁来掌控?他们的信息是否可以公开?他们的隐私应该保护到何种程度?是否应该将她们隔离?她们是否可以结婚?与她们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法律个体(如未来的丈夫或妻子)的知情权如何保护?公众的群体利益如何保护?有人认为接受基因编辑的个体会“污染” 目前人类群体中“正常”的基因池,如何应对?短期内可能很难有一致而有效的答案。
这次事件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科学是把双刃剑,伦理是防止双刃剑伤人的最后防线,这次事件突破了底线,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所幸的是主流科学家和主流媒体都发出了理智的声音。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并没有错,以此治疗人类疾病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方向,但所有科研活动本身必须遵守全人类的基本道德和伦理准则,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防止双刃剑伤人,任重道远!
未来基因编辑在临床的试验及应用,必须在一个更加严格透明公正的框架下进行,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武永明 实习生 陈慧敏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28日记者获悉,甘肃省陇剧院“高雅艺术—中华戏曲进校园”活动日前走进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