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过硬才能有所作为记兰州石化公司杰出员工汪艳侠、孙建民

兰州日报 2018-11-23 01:55 大字

共和国长子兰州石化公司,在其建立、发展乃至走向辉煌的风雨60载,同样也离不开一批批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建设者。他们是兰州石化建设的基石,是兰州石化发展的方向,更是兰州石化走向辉煌的希望。在这里,我们特介绍两位杰出的员工,以飨读者。他们分别是“全国劳动模范”汪艳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建民。

汪艳侠

“密切注意聚合系统参数的变化,严控聚合温度,不要超过13度……”这天早上,在兰州石化合成橡胶厂丁腈装置现场,随着一阵响亮的生产指令声,一个身着蓝色工装的女工从管线丛中钻出来。她身体略显单薄,脸上充满自信的微笑,一边与记者寒暄,一边干脆利落地通过对讲机与控制室人员交流生产信息。她叫汪艳侠,曾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五一”前夕又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

“炼化工人的技术是‘看家的本领’,具有硬邦的技术,才能有所作为。”

1991年,汪艳侠从技校毕业后走进兰州石化合成橡胶厂聚苯乙烯车间,当了一名化工装置操作工。汪艳侠的技校同学、如今同在丁腈车间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聚合丙班当班长的胡迈频说:“汪艳侠在校期间是全优生,有”学霸“之称,进厂后继续保持了好学的习惯,成就了过硬的技术”。

“炼化工人的技术是‘看家本领’,具有硬邦的技术,才能有所作为。”汪艳侠说。橡胶生产工艺复杂,管线密如蛛网,设备和阀门数不胜数。初进厂的汪艳侠在师傅的指导下,拿着流程图,爬管廊、攀高塔,逐一熟悉管线的来龙去脉、设备的性能和操作。回到家里,还要琢磨设备原理和工艺参数。时间一长,她竟然把一本50多页的操作法熟背了下来,令师傅们刮目相看。

2000年,兰州石化筹建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需要一批高技术水平人员。汪艳侠来到了在建装置,负责现场与自控系统的对接工作。

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采用引进国外的技术,原始资料是英文版。这对于只学过三年初中英语的汪艳侠来说,大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之感。汪艳侠的“钻”劲儿上来了。她抱着英汉大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把单词的中文意思标在资料上,还把不易记住的单词写在小本子上,随身带着,走路、坐车、上厕所,一有时间就背。一段时间后,汪艳侠能看懂装置的技术资料了,还和外方专家讨论技术问题。

外方设计的装置加料程序是按时间控制的,到了设定的时间,聚合釜的搅拌就要运行,而聚合釜的液面还没有达到合适的高度,容易把搅拌轴拉弯。汪艳侠和其他技术人员向外方专家提出疑问。外方专家不以为然,强调搅拌轴拉弯是因为轴的质量不可靠,没必要怀疑控制程序。汪艳侠多次据理力争,外方专家最终被说服,重新设计了搅拌开启的控制程序。

2005年和2012年,在兰州石化公司组织的技术大比武中,汪艳侠两次获得了丁腈橡胶装置的技术冠军。橡胶厂特意组建和命名了“汪艳侠学习小组”,选拔了一批潜力大、年纪轻、爱钻研的技术骨干,跟着汪艳侠学习。

现为丁腈车间团支部书记的邵婧是汪艳侠的高徒。“师傅特热心,谁有问题都会认真讲解,还要拉到现场解释。”邵婧说。跟着汪艳侠,邵婧不仅掌握了聚合岗位的技术,还学会了回收岗位的操作。在2009年厂里组织的技术比武中,邵婧获得了第二名,仅次于汪艳侠。

“汪艳侠学习小组”成了年轻员工“深造”的平台,人员最多时达到13人。这几年先后有18名年轻员工通过“深造”走上了班长或者车间技术管理岗位。

“舍得下功夫,不怕辛苦精心操作,装置才能平稳运行。”

炼化企业大多是昼夜连续生产,操作人员没有白天、晚上、节假日的作息概念,只有白班、休息、夜班、小夜班,周而复始,年年不变。只要床头的闹钟一响,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就得立即向厂里赶,其中的辛苦局外人是难以想象的。

“只有舍得下功夫,不怕辛苦精心操作,装置才能平稳运行。”汪艳侠说。每次上夜班前,汪艳侠都要美美地睡上一觉,尽管这样,一过凌晨3点,上下眼皮还是老往一起凑。汪艳侠泡上浓浓的热茶,喝上两口,提提神,身上暖和一点了,就到现场转一转,看看设备管线有无漏点,摸摸机泵温度是否正常。遇工艺波动,就仔细判断,精准调整,丝毫不马虎。

一天深夜,外电网波动,机泵瞬间全停了,如果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次生事故,导致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汪艳侠和同事们启动预案,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置,一晚上在现场与中控之间跑了近20趟。

“小汪是车间的”放心“员工,只要她到哪个岗位,哪个岗位的生产就平稳,我的心里就踏实。”丁腈车间主任陈东平说。

5万吨丁腈橡胶装置有原料储存、配料、聚合、单体回收、冰机5个操作岗位,一般员工从事一个岗位的操作,只有个别员工从事两到三个岗位的操作,但汪艳侠5个岗位的操作全部熟悉,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哪个岗位缺人,哪里就有她娇小敏捷的身影。

汪艳霞身高1米5,体重90多斤,看上去有些瘦弱,但干起活来与男员工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汪师傅是班里的‘女汉子’,直径100厘米的大球阀,爷们开关都吃力,她在扳子上加上套管,硬是自己整。”汪艳侠所在班组的班长颜鲁昀说。

“生产不稳定,艳艳的心不安啊!”汪艳侠的爱人蒋红说。一天晚上,汪艳侠一家三口正在吃晚饭,同事打来电话,问她聚合釜的温度降不下来,该怎么办?本该在家休息的汪艳侠在电话中分析了原因,提供了指导意见,还不放心,扔下饭碗,打车直奔厂里,到现场忙碌了三个多小时,才帮同事把聚合釜的温度调节正常。

2009年底,汪艳侠的公公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她的女儿在上小学5年纪,丈夫出差在外。为了不让夫丈分心,她瞒着丈夫,与两位小姑子轮流照顾老人,床前床后,喂水喂饭,悉心照顾。

去年,汪艳侠悄悄去甘肃省血液中心献血,又到中华骨髓库留了骨髓样,这一举动引起了多人的不解,她说:“说不定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呢!”

“不断创新,工艺才能更先进,产品才能赶超世界一流!”

汪艳侠目前所在兰州石化年5万吨丁腈橡胶装置规模为国内最大,但工艺控制、设备运行方面时而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制约着装置发挥最佳效益。

围绕安全平稳生产、节能降耗、发挥装置效能,汪艳侠和同事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生产的建议,经厂里、车间论证实施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以前,生产中每天要消耗近100吨过滤水用作蒸汽喷射泵的冷却剂。汪艳侠和其他操作技术人员提出建议,对冷却水系统进行了工艺改造,循环重复使用过滤水,每天过滤水消耗量降为30吨左右,每年节约过滤水量7000多吨,省出效益23万元。

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物耗降不下来曾经令厂里和车间“大伤脑筋”。汪艳侠和技术人员分析症结所在,采取控制凝聚系统上网量、及时清理挤压机和干燥器、严控干燥温度等诸多措施,每吨产品的物耗由以前的1036公斤降为1019公斤,达到了设计要求。

过去中控室3000#计算机界面没有冰机运行状态显示,操作人员要了解冰机的运行状况就得不断地去现场查看,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冰机异常,就可能会造成生产波动,产生废品。汪艳侠与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商量,在3000#计算机界面上设置了一个显示冰机运行的小画面。这项改动让操作人员对冰机运行监控一目了然,减少了许多生产波动。

5万吨丁腈装置/年单体回收提浓系统进塔量以前是手动控制,运行时间一长,工作效率就下降了,丙烯腈的回收量达不到理想效果。汪艳侠和同事们针对此事开展了QC小组技术攻关活动,提出建议,在提浓增设流量计和调节阀,成为自控系统,不仅提高了丙烯腈的回收量,且提浓系统的工艺平稳率显著提高。

“化工生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创新,工艺才能更先进,产品才能赶超世界一流。”汪艳侠说。

近几年,汪艳侠提出了10多项破解生产“瓶颈”、促进安全平稳生产、降低物耗能耗的建议,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年,兰州石化生产丁腈橡胶5.38万吨,产品质量国内最好,引领着国内丁腈橡胶的发展方向。

“正是许多像汪艳侠一样的员工所做的杰出贡献,兰州石化的丁腈装置才能在国内保持了‘领头羊’的地位。”兰州石化合成橡胶厂党委书记刘吉平说。

孙建民

兰州石化公司“杰出员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模范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6年5月,孙建民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他又一次在检维修行业立下了丰碑。其实,他本身就是一面丰碑,引领着检维修人朝着更高、更远的领域攀登。

检维修行业里的“魔术手”

这是一双骨节粗大、表面粗糙、长着裂纹的手,也是一双在兰州石化公司维达公司大乙烯维修分公司干了二十余载的手。就是这双手,与机器接触起来却是游刃有余,在冰冷的零部件中上下翻飞,犹如庖丁解牛般熟悉,遇到机器故障手到病除,像“魔术手”一样变幻出“听话”的设备。

“妙手”检修压缩机

2016年的大检修,是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化工板块规模最大的一次检修,检修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正在新疆支援神华煤化工开车的孙建民被紧急召回,全力投入到此次大检修中。

他带领钳工二班19名成员承担了乙烯厂高压聚乙烯装置的所有动设备的检修任务,其中高压聚乙烯装置C1201(一次压缩机)、C1202(二次压缩机)、G1701(挤压机)设备属于公司A类设备,这些设备检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装置是否能一次开车成功和长周期平稳运行。特别是G1701(挤压机)更换齿轮箱止推瓦块,需要将长12米、重30多吨的螺杆从筒体中抽出,而抽出螺杆有一个“诀窍”,就是要在挤压机内部残存的物料尚未凝结前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操作,否则挤压机模头打开,等到聚乙烯料将氧化机冷却后,螺杆就抽不出来了。

8月9日,检修第一天,高压聚乙烯装置挤压机打开后,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面对近200℃的高温,孙建民和班组员工轮换进行拆卸螺栓。虽然每个人都戴着隔热手套,但是迎面而来的热浪,让人在一分钟内就已经汗流满面。尽管这样,孙建民还是和班组成员们一起,笨拙地转动着每一个螺帽,拆卸着每一个连接螺栓,大家调侃说:“我们都是铁手啊!”就这样等到螺杆从筒体内完全抽出,时间已是半夜12点多钟了。有人抱怨:“检修第一天就加班到半夜,往后怎么办?”孙建民疲惫的脸上浮现出微笑,轻声安慰:“难干的活先干,后面就容易了。”

其实,孙建民没有告诉大家,他刚刚在新疆煤化工装置连续抢修7天,直到8日晚才回到兰州。8月2日,孙建民就准备返回兰州,临行前接到通知,煤化工聚丙烯装置第一反应器辅助端轴承温度连续升高。孙建民立刻去火车站退掉车票,返回到生产装置现场,带领其他员工一起,将第一反应器的辅助端、短轴、唇齿密封轴等进行更换。他连续加班加点7天时间,直到8月8号才登上回兰州的火车。9号早上,他就出现在高压聚乙烯装置检修现场。

赢得专家赞

2016年的大检修耗时将近两个月,孙建民和同事们也在高压聚乙烯装置压缩机上坚守了近两个月。

高压聚乙烯装置大型压缩机组是石化公司重点监控核心设备,设备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许多零部件装配精度甚至到0.01毫米,出口压力高达3600公斤,这套机组全部采用进口设备,技术要求非常高。

由于装置压缩机组属于进口设备,每次的检修都少不了外国专家的参与,孙建民与同事也就自然承担了配合外国专家进行检修工作。孙建民担心语言的不同导致与外国专家的交流障碍,更不想让外国专家小看咱们检修工人,他提前做好功课,仔细研究工艺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在检修现场,他密切关注外国专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点细微的表情,渐渐地,他和外国专家的交流越来越顺畅,配合也越来越默契,外国专家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孙建民就立刻明白对方的意图,及时配合相关工作,他们的合作也特别顺利。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是只要听到“孙建民”三个字,外国专家就会满面笑容地举起大拇指。

有时候,碰上工作进度提前的时候,下班后他还约上外国专家去马路摊边喝啤酒,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双方的鼎力合作下,每次的检修任务都顺利完成,从来没有在时间上拖延过,也没有出过一次检修质量事故。他的同事们都说,孙建民有一双巧手,他干的活一百个放心!

至今,同事们都很清晰记得孙建民在检修的那些日子里,白天,他带领着班员们一起准确、快速地安装每个部件;晚上,他在家认真查阅图纸资料,研究安装工艺,精心核对数据,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总结出了快速找正的方法,提高了安装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压缩机的气缸找正、填料安装、柱塞找正、高压管线法兰找正等工作。在压缩机组大修的最后冲刺阶段,他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当时正值兰州三伏天时期,工作服被汗水侵蚀得掉了颜色,眼圈黑了,人也瘦了,可是检修的进度没有影响,任务没有耽误,检修质量得到保证。

出击解难题

2016年9月下旬,聚乙烯装置检修接近尾声,孙建民和班组成员负责的检修项目也临近完工。这些年来,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没完成一个检修项目的工序,都要反复几次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其他物品落在设备内。这天,他进入C1202压缩机曲轴箱做最后检查。当检查到三号曲轴箱时,发现滑板上有巴氏合金脱落。他开始犯难了,要知道换一块滑板需要8天时间。如果不换,设备在运行中会使滑板温度升高,造成压缩机振动,影响设备平稳运行质量;如果此时更换,班组人员已经连续在压缩机上奋战了近50天,个个都疲惫不堪,再加班加点,恐怕吃不消。思虑再三,孙建民还是召集班组人员开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大家讲明利害关系和严重后果,动员班组成员抢时间将滑板更换,保证检修质量。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连夜开始抢修,最终只用了4天半时间将滑板顺利换好,保证了检修进度,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其他班组的赞誉。

翻开孙建民在大检修期间的检修日志,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整个检修过程和重要检修步骤与数据,而作为钳工二班班长的他,细心地记录着班组员工的工作进展及加班情况,而从未记录自己的加班情况。“我亏点没关系,不能让班里人吃亏。”孙建民这样说。

能者多劳,这句话用在孙建民身上很是恰当。多年来,班组里的活就是孙建民的活,他出手快、下手准、质量高得到大家的认可。2016年9月27日,眼看聚乙烯装置压缩机检修马上就完工了,班组成员都盼着能休息几天。这时,孙建民接到快速赶到新疆参加煤化工装置开车的通知,他一刻没敢耽误,即刻启程奔赴新疆。从9月28日至10月6日,孙建民24小时在装置现场,带领其他人做好开车保运工作。期间的“国庆”长假,家人也盼着孙建民能回家团聚,连70多岁的岳母也在念叨:“我都有大半年没见到这个女婿了。”无奈之下,她的妻子带着孩子和母亲,坐上火车千里迢迢赶到新疆,期望能和孙建民一起过个节,可是一直等了7天,也没见到孙建民的影子。

培训出骨干

高压聚乙烯装置传动设备多、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检修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孙建民针对这一情况,一边努力钻研理论查资料、练技能,一边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摸索,碰上“疑难杂症”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成为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多面手。他多次参与生产技术革新及关键设备检修技术难题攻关,参与挤压泵密封泄漏、切粒机进水管级水泵联轴器的改造、压缩机中心阀拆卸方法改进、离心干燥机轴承长周期运行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在装置上得到应用。就压缩机组中心阀拆卸方法而言,孙建民面对着压缩机中心阀拆卸这高强度、高精度的工作严重扼制了大型压缩机整体检修进度,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孙建民从中心阀的安装构造、运行原理、力学设计等方面潜心研究,自己设计加工了专用工具,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操作,最终设计出简易、便携、实用的拆卸工具,极大地解决了拆卸中心阀困难这一制约压缩机检修工作的“瓶颈”问题。仅此一项就为装置每年节省几十万元的检修费用,为公司降低成本做出了重要贡献。

榜样就是说服力,示范就是引领。为号召更多的职工向孙建民学习,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典型,维达公司在2015年创建成立了“孙建民设备检修工作室”。以孙建民为首的工作室小组成员,围绕乙烯厂各装置检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确立攻关项目,组织员工开展技术攻关创新活动。在2016年大检修中,小组成员在高压聚乙烯装置C1202压缩机检修现场展开技术攻关,参与全密度聚乙烯装置K8101风机检修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促进了小组成员技能水平的提升。

中共兰州市西固区委宣传部兰州石化公司党委宣传部

新闻推荐

10月份兰州CPI同比上涨1.4%

本报兰州讯(记者胡旺弟)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10月份,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