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精神家园 回溯兰州“老字号”书店的岁月变迁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颜娜周栋楠程珊珊文/图
在“70后”的蒋玉红关于书的记忆中,总是忘不了新华书店中那充满墨香的味道和小伙伴一起走上拥挤的楼梯去买书的场景。可不知从何时起,曾经熟悉的张掖路新华书店越变越小了,其他一些老牌书店也是“盛景”不再。“老字号”书店如今怎么样了?在如今图书网购、电子阅读渐成潮流的现在,实体老牌书店的经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曾经不断为兰州市民们输送着精神食粮、承载着几代人共同阅读记忆的各类实体书店情况如何呢?近日,记者走进兰州市新华书店、纸中城邦等“老字号”书店,走进凤栖梧、五泉淘书斋为代表的小众化、个性化书店去一探究竟。
部分“老字号”综合性书店发展状况不乐观尝试转型“行路”步履艰难
11月12日,正值中午时分,位于张掖路的新华书店内,有零星读者在书架前挑选心仪的书籍……往昔新华书店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复存在。记者说明来意后,书店的一位姓马的工作人员和记者攀谈起来,“现在图书行业越来越不好做,我们书店原先是三层,现在缩减到只有一层,书的种类也越来越少。你看我们新增加了阅读区域,目的是给读者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这也是新华书店探索转型的一个好的举措。”
记者看到,书店中央新增的七八套舒适温馨的桌子和座椅,为数不多的读者们在安静舒服的“小空间”内看书、阅读,好不惬意。在书目数量和种类上,记者注意到十九大学习用书、教辅类书占据了书店的醒目位置,同一本书的“样书”的数量也由原先的十几本减少到三四本,在少儿图书区域,有的书架还是空的。可见,网络对如今纸质图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但在新华书店工作了35年的老马认为,还有另外一些因素,比如现在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占据了人们闲暇时间,一些人对纸质图书越来越没有耐心和兴趣了。说话间,他回忆起了上世纪80年代新华书店的场景:“那时候在新华书店上班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早晨书店刚刚打开门,就会涌进来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去找书、买书、看书,比现在的夜市都热闹多了。”回忆起新华书店的“鼎盛”时期,老马感慨万千。如今的开放式销售虽然打破了读者与书的距离,但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却让很多读者对纸质书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回忆往昔,2000至2010年这十年,纸质图书的发展颇好,这十年,兰州市陆续有多家书店开业进入大众生活,位于盘旋路西口的纸中城邦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但是从2015年开始,在图书行业大环境和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纸中城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负责图书销售的廖成斌告诉记者,“2015年下滑的感觉比较明显,现在场地面积比原先缩小了,也在一直尝试做一些转型的探索。”近几年,纸中城邦与一些出版社、商业银行、学校等单位和知名作家合作,适时推出一些主题阅读、折扣活动、作者签售和文化活动来丰富读者体验度,借此为读者带来新鲜感。2017年8月,纸中城邦还新开了售卖文具和办公用品的“城邦印品”,以此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探索出新的运营模式。但是目前看来转型的道路还是漫长而艰难。
工具书、个性化等小众书店发展平稳读者群体较为固定
“如果说西北书城和纸中城邦这种大书店是黄河,那我的书店就是一条小溪,我对书店的定位是个性化和小众化,这是我的生存智慧,也符合我对书店的定位。”凤栖梧书店店主马寅桦对记者说道。
上世纪90年代,在兰州兴起了一批书店,马寅桦开的凤栖梧书店就是其中之一,凤栖梧书店位于兰州大学附近的一个独立平房内,书店内只有大约90平米,但所有空间几乎都被书架和书籍占领,书架上空到天花板的空间都被各类密密麻麻的书籍填充着。马寅桦介绍,店里大约有50万到80册书,种类有2万7千多种。架上的每一本书几乎都是马寅桦亲自挑选,也同时透露着凤栖梧的品味。店面小、也没有临街,少了一丝商业气息的同时多了几分文艺静雅。“酒香不怕巷子深”,近二十年来,马寅桦的凤栖梧和一帮忠实的老读者共同成长、沉淀,在纸质书日渐衰落的年代,他们依然选择纸质图书,依然青睐在每一页书香味中汲取精神食粮。马寅桦告诉记者,“事实上我的书店在网络时代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营业额基本保持在一年两百万左右甚至还有增长。”
如果说凤栖梧书店走的是特定人群的需求路线,那五泉淘书斋则是靠卖旧书,卖古籍开辟了另一番天地。老板王林直言,“很多书只有在我这儿才能买到!”
五泉淘书斋位于正宁路的古玩市场内,走进店内,各类年代感十足的“小人书”“连环画”“寓言故事”等旧书籍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年代。这里的店老板王林是一位思维活跃的80后。2006年,王林从兰州的一家媒体辞职,和妻子在五泉山公园脚下开始了售卖小人书的摆地摊生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至今,王林的书店从成立初期只有10平米以旧书的小店,经过12年的发展,3次大的店面迁移,发展成占地300平米,集各种新旧图书,古籍文献,民俗物件,票证,报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书店。
“来我的店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故事,我这里的读者都比较怀旧。”在这里,一本定价只有五毛钱的小人书也许会卖到五元,甚至十元。和记者攀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来店里逛的人并不多,那店主王林是靠什么来盈利的呢?“我的销售主要在网络上,要是靠线下销售,估计我早就关门了。”王林笑着说道。原来,王林的实体书店只是一个依托,他百分之七八十的销量来自于孔夫子旧书网,在谈话的间隙,王林已经在网上收到了七八个订单。
除此之外、记者还走访了一些建筑、会计等专业类的工具书店,发现其经营状况也还尚且可以,多数这样的书店经营者也暂时表示没有转型的想法。如今,网络对实体书店冲击力度大,但是这些实体书店仍然有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多家书店的负责人均表示,图书市场还是有很多潜力可以去挖掘,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读者群体,刚性需求的书籍永远不会离开实体书店的有力支撑。
新闻推荐
兰州市文旅局 全面落实巡察整改任务 有效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11月20日,市文旅局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作风建设暨巡察整改专题推进会,会议传达了全...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