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分居二十年携手走过一甲子

兰州晚报 2018-08-16 03:26 大字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又到七夕,我们又开始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细诉爱情。也许无法成为传奇,但普通人的爱情更有真实的温度。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寻访身边的兰州爱情故事,聆听爱情在人生的琴弦上弹拨出的美好。

东方红广场,人们常能看到一对令人羡慕的老人,78岁的沈红珍老人和88岁的马锁海老人,两个人每次出现都是手牵着手,或是一同晨练,或是一同晚间散步。时不时一个人轻声地说着,另一个人微侧着头开心地听着,两人的背影羡煞了多少渴望白头偕老的年轻人们!“我老伴人很好,又聪明,又有学问,别看现在耳朵有些背了,听不清别人说的什么,但是我说的什么他都能明白!”沈红珍夸起自己的老伴真的是觉得哪里都好!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说起来都是那样平凡又感人,60年的相携相伴,“知足常乐”是二老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仅凭一张照片千里来寻有情人

两位老人的爱情缘起于1958年,当时还是17岁的沈红珍老人,家里就为她定下了这门亲事,对象就是同镇的一位27岁已经支援大西北的马锁海。

“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也没有独自一个人出过远门,家里亲戚介绍时,就只是给了一张黑白照片,说他在兰州上班,让我到兰州去找他。我当时17岁,我爸送我上大巴车时,我就一个劲儿地哭。到了兰州之后,他也没时间来接我,还是他们单位做饭的一个大师傅出来买面粉,顺便从车站接的我。当时他在煤炭公司工作,到了单位,我们才见了第一面,当时他给我的感觉很不错,人很实在,我一下觉着踏实了很多。”沈红珍老人讲述着60年前她第一次见到爱人马锁海的情景,当时的每一句对话,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20年分居千里相隔情更坚

“我认定了他,便在兰州住了下来,也在煤炭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因为我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术,只能从最苦最累的送煤工干起。但那个时候我也算是能领工资的人了,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开心了!”沈红珍老人平淡的讲述里是对那段爱情的刻骨铭心。

1960年,沈红珍和马锁海两人的大儿子出生后,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又要带孩子的沈红珍有些力不从心了。看到妻子一天天拼了命两头忙碌的样子,马锁海心疼地说,要不然你回老家吧,家里又有地,还可以有老人帮着你带带孩子,你能轻松一些,我努力工作补贴家用。

1962年,沈红珍带着两岁的大儿子,返回了南京老家,马锁海则承担起了养活一家子的重担。后来,他们又有了二女儿和三儿子,一家五口其乐融融,还在老家盖了新房。而马锁海则两地奔波,每月按时为家里寄生活费,回到家里也主动帮着多干活。而两人的感情并未因为千里相隔变得生疏,反而更加浓厚了!

夕阳更美相扶相携形影不离

两地分居生活持续了近20年,一直到沈红珍40多岁的时候,两位老人才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沈红珍老人再次返回兰州长久居住。这源于老人五七工待遇落实,在国家的好政策下,老人现在每月可以领到12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

马锁海老人很开心地说:“现在我们年龄大了,能干的事情不多了,但是家里所有的重活必须是我的,反正不能让老婆子累着啦,老婆子年轻的时候太辛苦了。”

马锁海老人刚退休不久就患上了严重胃病,手术过后下不了床。那段日子,沈红珍老人没黑没白地照顾老伴。马锁海老人康复后在医院检查时,大夫都连连夸赞照顾得好。其实,乐观向上的沈红珍老人也饱受病痛折磨,她至今身患糖尿病已经20多年,双眼视力严重受损,经过多次手术,左眼虽已恢复,但由于身体和年龄原因,右眼的白内障无法根除,至今右眼处于失明状态。后来马锁海老人的听力出现退化,更需要沈红珍老人时时协助,两位老人就变得更加形影不离了!每次外出时,沈红珍都要牢牢抓着马锁海的手,两人就像是玩着手拉手游戏的老顽童一样。

而且,神奇的是,马锁海老人基本上完全听不到我们的提问,但对于沈红珍老人说的话却能接下去!相伴到老,相濡以沫,也不过如此吧!

两位老人的两子一女,现在都已成家,生活过得也很不错,还都很孝顺二老。说起这些,老人觉得很满足。“我觉得跟着他这一辈子,虽然苦过累过,但是很值得。”沈红珍老人感慨地说。“对,我的老伴儿,吃苦耐劳,人勤快,心地善良,我觉得很满意。”马锁海老人也感动地夸起了老伴!

两位老人总结了自己60年爱情婚姻的温暖真理,那就是“知足常乐”,保持好心态,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兰州晚报记者王姝轩文/图

新闻推荐

爱情路上边走边唱

很多人都还记得,甘肃本土歌手马如龙2018新作《那个男人》日前登顶“华语流行音乐金曲榜”,一曲《兰州》近日全网发行,也让更...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