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兰州日报 2018-08-16 03:31 大字

□兰州新区中川镇史喇口小学韩世泰

夜深了,窗外的天空闪烁着点点繁星,慵懒的月光撒在窗棂上。听着熟睡的女儿发出微微的鼾声,我的心再次纠结起来。

披上外套,走近火炉,看着最后一丝火星渐渐熄灭,才放心地迈步走出宿舍。

寒风拂面,听着树叶婆娑纷纷下落的声音,你会感觉无比的孤独。没有路灯,更没有任何城市的喧嚣,要不是不时有飞机起降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和过往的大货车碾压路面发出刺耳的颠簸声,你会忘记自己置身在现代文明。

诺大的校园只有我一人——除了熟睡的女儿和已经休息的保安,校园里再无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仰望星空,月亮悄悄钻入云层,恰有一架腹部闪烁着灯光的飞机掠过头顶的夜空,传来几声狗吠划破夜的宁静,惊起几只巢中的鸟儿扑棱棱乱飞,不一会儿便又飞回到自己温暖的巢中,也许是鸟爸爸鸟妈妈在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寒风凛冽的夜晚,也挡不住它们回家照顾幼鸟的路。

我裹紧外套,尽量使自己的内心像这初冬乡村的夜晚一样平静下来——然而我真的做不到,我一直在纠结着——把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从城市的重点小学带到这全校只有81名学生的农村学校来住校上学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作为父亲,我是不是显得狠心而又自私?与其说是我在照顾孩子上学,倒不如说是孩子成了我继续留下来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撑。

虽然,所带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有大幅度提升,但自己孩子的成绩的确是退步了。一边是孩子充满自责的眼神,一边是电话那头妻子喋喋不休的数落。我的心像被什么狠狠扎了一般,孟母三迁是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我呢?身为老师、父亲和丈夫的我,在矛盾与纠结中煎熬着……

离开熟悉的环境,告别熟悉的教材,从中学到小学,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个中滋味只有我自己知道。

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一大帮不服老的老同志坚定了我的信心,是女儿的话再一次坚定了我留下来的决心,更坚定了我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9月20日星期三,阳光明媚。校长缪新文简单地介绍完学校情况后便直接安排我接课。本打算学习一周左右的时间,但了解到张昌华老师年底就要退休,便没有提什么要求。

带我进班的是何俊老师,一个五十多岁的敦实汉子,卷曲的头发衬着暗红色的脸庞记录下了岁月的沧桑,走起路来腿还有点跛,用浓郁的“永登普通话”向同学们介绍道:“这是新来的班主任韩老师,从今天开始带语文课。”而后,便极富节奏感地在空中划着弧线“闪”出教室。望着他摇晃的背影,忽然感到眼眶热热的。

我应该有心理准备的,但真的面对硕大的教室里只有十名同学的时候还是有点儿难以接受,第一次站在只有十个小学生的讲台上有点儿局促。这时,班长喊“起立”,同学们齐刷刷站起来一声“老师好”,又让我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是的,从今天起,我就是一名小学老师了!

“同学们好,请坐。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学习语文,我叫韩世泰,来自河西走廊的武威市。我也是一名小学生——因为老师虽然教书十五年了,还从来没有教过小学,所以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大家已经认识我了,可是,老师还不认识同学们,我想听一听同学们分别做一个自我介绍,好不好啊?”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孩子们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略显稚嫩地胆怯地做着简单的自我介绍,但我看得出,他们开始慢慢接受我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史喇口小学的特点是“学生少、教师老”,但这些临近退休的老同志们仍然乐观地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虽然他们中很多老师从教时间超过了我的年龄,但丝毫没有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生疏感,却像邻家大叔一样格外热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已经基本适应了当前的工作环境,更是融入到了这个优秀的集体。校园没有无线网,宿舍没有电视,正好可以安安静静地多读些书,黑格尔、费尔巴哈、尼采、王阳明、莎士比亚、钱钟书、老子、庄子,还有泰戈尔、仓央嘉措……有了这些久违了的老朋友,我并不孤独!诚然,孩子的成绩下滑有一定的因素,但我对孩子有信心,对这些同事有信心,对征得妻子的理解也充满着信心。

月光如洗,树影婆娑。每一位老师的身影浮现在脑海,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闲不住的苗承俊老师。一头银丝,总是第一个骑着摩托车散步一般慢吞吞地进校园,来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打水烧水抢着干内务,常常“越俎代庖”——已经把班主任工作交给了别的老师,却老是忘记身份跑教室里盯学生早读。

累不着的常怀荣老师。矮小敦实,略显肥胖,红扑扑的脸庞,一双小眼睛发着睿智的光芒,一到学校就进教室,回到办公室就写教案、批作业、剪报贴报、写心得体会,满满一抽屉贴报本和多年来学生成长记录簿是老前辈对我们最好的鞭策。

出不来的杨春兰老师。漂亮和她扯不上关系,但却是美丽的。身为二年级语文老师班主任的她,不论正课还是自习,总是不出教室,抓习惯养成,操心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气不坏的徐大太老师。不论学生发音怎么错误,书写如何五花八门,总是耐心地去给孩子们一一纠正,从不生气,把学生当成自己孙子辈来看待。

每一位在农村学校坚持从教的老师都是不平凡的,更何况他们一坚持就是几十年,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从民办教师一路走来,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山村教育,他们把最炽热的一片丹心献给了家乡的孩子们。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在农村小学默默耕耘,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亲历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绩。几十年春华秋实,数十载寒来暑往,坚守着心中最初的梦想,不离不弃。这是一种坚守,这是一种大爱,更是一种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比起他们,我还有什么不甘心的呢?党和人民已经给了我很多荣誉和肯定,我有什么资格不踏踏实实在这里安心教书育人呢?

夜已经很深了,我内心的火苗再次燃烧。远远地看见孩子探出脑袋在月夜中怯生生地找寻父亲的身影,我的心暖暖的。

“爸爸,期末考试我一定考好,我再也不想家了,爸爸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说出这样的话语,我的心开始震颤。

“孩子,你长大了。”给她一个热烈的拥抱。

其实,孩子偷偷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时,多次表达过对亲人和老师、同学的强烈思念,甚至在梦里多次因为想念从小拉扯她长大的爷爷奶奶而哭醒过,八岁了,从来没有离开过爷爷奶奶,但为了我的事业,孩子过早地成熟了。

当我把孩子的话告诉妻子的时候,妻子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我们父女俩的身边。

这就是我的一段真实故事。

爸爸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扎根中川农村,借三尺讲台启蒙开智,甘当人梯托栋梁;献身新区教育,凭一片丹心滋兰树蕙,愿为基石树云厦。

新闻推荐

兰州市将接过下届省运会接力棒

本报临夏8月15日讯(记者李满福王睿君)今天上午,省十四运会组委会第一次会议暨代表团团长会议在临夏州召开。备受关注的第十...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