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西瓜田里话丰年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8-08 01:12 大字

本报记者牛占虎通讯员吕国清

西瓜地里西瓜香,西瓜丰收采摘忙。浓浓夏日,烈日炎炎,正是吃西瓜的好时节。连日来,来自甘肃省内外的客商络绎不绝地来到兰州市红区米家台收瓜,一车车“米家台”品牌的西瓜走向了甘肃、青海等各地。

西瓜丰收销路不愁瓜农笑

仲夏的米家台天高云淡,微风习习。放眼望去,沐着阳光的西瓜如金疙瘩一样横卧在碎石地里,采摘工们站成一排,用接力的方式将采摘下来的西瓜传递到地头的收瓜车上,田野间到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人群中不时传出的欢笑声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在田间激荡。

“这里的旱砂西瓜味甜,汁多,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次已经是第二次到这里来收了,今天拉了3吨。” 来自青海循化的客商李先生一边忙着拉运西瓜,一边对记者说。

56岁的张成才是这块西瓜地的主人,他显得格外忙碌,一会儿他和摘瓜工们一起采摘西瓜,一会儿又操心着称重、装车。趁着忙碌的间隙,张成才和记者一起蹲在地头,“侃”起了他的旱砂瓜。

“我们是3月份栽种了34亩西瓜,现在一大半已经卖出去了,亩均产量7000斤左右,收购价格每斤0.5-1元之间,收益预计能达到十五六万。”据张成才介绍,去年他在米家台栽种了100多亩的苹果树和梨树,因为果树近三年内还都不能挂果,所以就又套种了西瓜、郁金香、向日葵等农作物。尽管额头上挂满汗珠,但满脸的笑意掩饰不了张成才收获的快乐。

帮扶单位真“帮”真“扶”解难题

谈到种西瓜,张成才可是个地道的“土专家”,年轻的时候他就在红古区马家台种西瓜,由他种植的马家台西瓜曾获中国第四届艺术节金奖、甘肃西瓜博览会金奖等重量级荣誉。

2016年,在承包了米家台的荒地之后,他又在这里开辟了自己的“新战场”。

满怀着收获的憧憬,第一批“米家台”牌西瓜在去年秋天喜获丰收。让老张没想到的是也许真是应了“万事开头难”那句话。由于米家台以前没有种植西瓜的历史,西瓜品牌效应基本为零,而西瓜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只认“老牌子”, 导致40多万斤的大西瓜无人问津,严重滞销。多年的“土专家”遇到了在之前根本就算不上问题的问题。

“当时我拉着西瓜去海石湾蹲了三天,结果连饭钱都没卖出来。”望着满地卖不出去的西瓜,张成才心急如焚、一筹莫展,一年来的辛勤耕耘眼看就要泡汤了。

“关键时刻,是我们村的帮扶单位——红古区检察院的干部们给我帮了大忙。”张成才满怀感激地回忆说,在了解到他的西瓜滞销以后,检察院的干部们先是自己买 ,你要10个,他要20个,然后干部们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卖西瓜的消息,再就是利用各种渠道介绍熟悉的人前来购买。渐渐地生意有了起色,田间地头来收瓜的车也多了起来,最终40多万斤的西瓜被销售一空,老张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感谢检察院的好干部!要不是他们,我家的西瓜就要烂在地里了,他们为我们老百姓做了实事、好事,我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 ”张成才说,以后有了检察院帮扶干部的关心,不管干什么心里就有底了,没啥担心的了。

“致富能人”引导村民抱团致富

这几年,依托农业种植,张成才和当地群众不但把飘香的瓜果送进了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在张成才的带领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红古区检察院的帮助下,村民联合成立了农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人均收入达到18000多元,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近几年通过发展旱砂农业,小伙子们没空坐在桌上打牌打麻将了,妇女们没空在门口巷道扯闲话了。大家都在发展特色产业种植中你追我赶,在希望的田野里耕耘和收获着自己的未来,沉浸在靠双手赚钱致富的甜头中。

“我们从种瓜开始,一直就没闲过,工资按月发放,我是长期工,每天100元。算一算,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我很开心,也很满意!” 红古区红古镇旋子村村民张英福说。

站在收获的田野上,张成才信心满满。他说,今后他将以西瓜基地为基础,打造农家乐采摘、农事体验项目,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那时将带来更多收益,带领周围更多的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新闻推荐

洗牙的误区

很多人第一次洗牙都有这个感觉:我的牙本来没事,洗牙后反倒不舒服,一定是牙被洗坏了!由此引申出很多关于洗牙的谣言和认识误区...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