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下岗”
苏越
小时候,奶奶用一块蓝色的头巾叠成一个长方形,并且用别针别着,要翻上好几层才能看到里面包着的几张纸币;爷爷用的是他在军队上用了30多年的一个军用牛皮钱包。也许,这就是我对钱包最早的印象。
我第一次见到钱包是在上幼儿园时候。那时,父亲每月工资54元、母亲38元,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父亲都会掏出一个红色的钱包给我1角钱、2两粮票,让我到西峰小什字的人民食堂买一个麻花或者饼子当早餐。看着鼓鼓的钱包,我总感觉比奶奶头巾里面的钱多许多。我猜想,里面的钱一定能买好多麻花和好吃的吧。
初中毕业以后,我到外地上学,父亲每月给我寄50元生活费,除了吃饭、买书和日用品。剩下的钱,我锁在皮箱里面,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当时,我们班有从兰州、金昌、白银来的一些同学,经济条件都很好,经常随身带着钱包。每次进食堂吃饭,他都会把钱包拿出来,把现金交给食堂管理员吃小灶,那种颇为潇洒的动作,长时间的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参加工作以后,每月一发工资,除了固定存入银行的之外,其余的钱我都随身放在口袋里,但是这样却带来了一个十分严重后果——经常丢三落四。于是,母亲给我买了一个钱包和小公文包,我把钱放在里面,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从此,钱包一直伴随我,无论在食堂吃饭,还是在超市购物,或者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及外出开会、学习……钱包,被赋予了它许多的功能,而且也为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2000年以后,单位发工资不再发现金,而是直接打到了自己的存折和银行卡上。
一次,我和朋友外出吃饭,由于喝酒不小心把钱包弄丢了,而且里面的身份证、银行卡和其他证件也弄丢了,我的生活一下子陷入混乱状态。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钱包和其他贵重物品。和朋友、同学一起外出聚会,我也只是带现金,把证件放在家里以防丢失。
如今,钱包的用途似乎越来越少。当下网购已经很流行,而且简单方便;手机的功能似乎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生活,都能做到“一机在手,吃穿不愁”和“一网打尽”。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微信、支付宝陆续开通了移动支付功能。刚开始,我不仅担心它的安全性,而且也很不习惯。出门的时候,还会带上钱包,但是却常常被朋友取笑和不理解,说我太落后、跟不上时代。最终我还是加入了微信支付的行列,这是我们父辈做梦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我以前用过的钱包,最终还是“下岗”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市人社局召开“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会议,学习贯彻市委“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会精神,对下一步“作风建设...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