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庄的民族团结之花

兰州日报 2018-07-19 07:57 大字

田夫

6月5日上午,有人在“张家庄社员微信群”转发了《我们村的回族医生》(6月4日《兰州日报》刊登),邻居看到后,欣喜地告诉安大夫,你上报纸了。他俩打开手机,读了起来。

傍晚,我在村道上散步,庄上的一位老者说:“你写了安大夫,这是一件好事。安大夫做得好,但我觉得你只写了一件事,应该多写几件,这样才能说明安大夫的医术高。”

“安大夫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免医疗费,乡里乡亲的,谁有牙疼、腰腿疼的病,只扎针,不开药的,安大夫一般不收费。”

“有人得了急病,家里人来请安大夫,遇上安大夫正在吃饭,他总说救人要紧,放下饭碗,背上药箱,立即出诊。深夜,有人来求诊,安大夫也会赶紧起床,出诊或接诊。”

“庄上有学医的年轻人,向安大夫请教,他总会不耐其烦地讲解,手把手地教一教。”

“安大夫教子有方,他的儿子勤奋好学,考上了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兰州的一家公立医院当了医生,他的两个女儿聪明、贤惠、有礼貌,为庄上的人家做出了榜样。”

说到1968年安大夫来大队建立医疗站,长者夸赞安大夫,“在大队医疗站,安大夫的一些做法是创举。群众看病,只收五分钱的挂号费,不再掏钱就能治疗、抓药。医药费由大队和生产队出。大队承担部分,主要是腾出一些土地,为医疗站种植中药材。除此之外,一个生产队抽调一人,由安大夫培训指导,生产队记工分,在田野、兴隆山采挖野生中药材,供医疗站使用。这样一来,常用的中药材可以自给。当时用的主要是中药,一个头疼感冒,两付柴胡汤就治好了。”

“安大夫知道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疾病预防要从讲卫生做起,医疗站负责大队每户人家的卫生检查,由医疗站的工作人员和生产队的卫生员来检查,每家每户的居室、厨房、庭院、厕所、庄前屋后都定期检查,检查后在庭院门楣贴上纸牌:‘最清洁\’、‘清洁\’、‘比较清洁\’、‘不清洁\’。纸牌有巴掌大,长方形,红底金字,十分醒目,谁家得了‘最清洁\’,人们心热、羡慕,啧啧称赞,不要小看这张纸牌,在它的鞭策下,人们讲卫生的观念明显提高。”

6月6日傍晚,我拿着两份《兰州日报》走进了安大夫的家,他热情地沏茶,端上香蕉、葡萄、油饼。我们一起看他写的征文,和行医一样严谨求实,听他提意见。

我们在安大夫的诊疗室里闲聊着。安大夫说:“我落户张家庄,房子是庄上的人筑土墙、打土坯盖起来的。盖房子,椽子上面要铺梢,没有梢,大队领导出面写介绍信,去公社盖公章,到林管部门审批,获批准后,六七个壮小伙子背上干粮又去割梢。割梢很辛苦,在山上找粗细大致匀称的枝条割下来捆成捆,背下山来,装入架子车拉回来。早上五点多出发,回来时已经太阳落山。第二天上午,庄上的人来了一院子,拿着镰刀削皮,把每一根梢削得白白净净,最后铺在房上,房子盖了起来。”

“四十九年过去,庄上人帮我盖房子的事,我牢牢地记着,想起来,心里就热乎乎的。”

安大夫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儿子结婚的那一天,庄上的人都来恭喜,人们闹着给我‘化妆\’,把我抹成了大花脸。就在几个人嬉闹着‘打扮\’我的时候,庄上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以为人们在欺负我,挤进来推搡着众人,哭喊着,‘你们不能打安爷爷!\’尔后,又拉着我的手说,‘安爷爷,你快跑啊,跑远了就没人打你了。\’惹得一院子人哈哈大笑。”

“从1969年我落户张家庄到现在,庄上的大人娃娃,都尊重我们回族的风俗习惯,几十年处下来已经像亲人一样了。”

一个小时过去,我要告辞,诊疗室里,那干净清爽的西药架,那古典庄重的中药橱,那一排排整齐的药屉,那挂在药橱旁的戥子,那旧式的木质铺柜,以及铺柜上的药臼、药锤、算盘、诊垫、处方笺,还有书橱里的医学典籍,让我有了这样的感悟:它们是乡村文化的古朴元素,是安大夫的一片冰心,是张家庄回汉一家亲的历史见证。

新闻推荐

7月25日起109国道(平安路)与红山路交叉口封闭施工

【本报讯】昨日记者从红古交警大队获悉,为实现红古区与青海民和县两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两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施工...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