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舞剧,世界传颂

陇南日报 2018-06-19 01:14 大字

(上接第一版)

这条看似不经意的信息,在剧组引起热议。有人说:“已经是经典了,改啥呀!”一些和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相熟的人也劝他:改好了,别人说是热剩饭;改不好,就是《丝路花雨》的千古罪人。

“摊上这事,压力确实大。”回想起10年前的这件事,陆金龙不愿多说。

后来,省里果断决策:动!演了近30年的《丝路花雨》,开启了第一次大“变脸”历程。

首先在时长上,按照国际标准,《丝路花雨》由原先的120分钟,缩减到105分钟,相当于缩减了一幕戏;音乐上,首次在民族乐上加入了交响乐元素,无论是演奏手法、乐队形式,还是乐曲本身,都进行了大胆创新;舞美上,挖掘敦煌艺术元素,更体现出古典美和时尚美。运用科技手段,在动感视觉艺术上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景象,甚至一个小小的马铃道具,都倾注了导演组的心智……

“这次修排,是在剧本不变,特色不变,基色不变基础上的一次‘变脸\’,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新版《丝路花雨》,看起来更美,更柔,更人性化了。”陆金龙说。

2008年7月28日,新版《丝路花雨》在兰州市金城大剧院试演彩排。捏着一把汗的陆金龙,在看到谢幕时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的场景时,长长出了口气。几个月来剧组演职人员的一次次煎熬,历历在目,他背过身偷偷抹去眼泪的一幕,记忆犹新。

晋京之路,陆金龙还是心提到嗓子眼了。2008年8月4日,新版《丝路花雨》为北京奥运会献礼演出在北京天桥剧场拉开帷幕。中国舞者用肢体语言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掌声、喝彩声持续响起,演员数次谢幕,观众迟迟不愿离场……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内,新版《丝路花雨》连演三场,一票难求。主办方甚至抱怨场次太少,根本满足不了外宾的观演需求。在其后的研讨会上,有专家给出评价:新版舞剧《丝路花雨》,就是改革开放在舞台艺术上的符号。

其后的2016年9月20日,专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精心打造的2016年新版《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盛装亮相。作为第二次“变脸”的见证者,陆金龙和剧组主创团队愈发自信、更加从容。

“这不是颠覆式的创排,而是对经典的又一次延续。”陆金龙说。

2017年,旅游版的《丝路花雨》出炉,中国经典舞剧首次从她“诞生”的敦煌启幕,为中外游客进行驻场演出。

精品文化的时代答卷

舞剧《丝路花雨》,讲述的是古丝绸之路上,善良淳朴的中国父女为救助外国商人,所发生的亲人悲欢离合,友人生死相助、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

她是一曲中外友谊的颂歌,弘扬了“友好通商、互惠共融”的精神。她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艺术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辉煌景象。

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创排后,走南闯北、越洋跨海,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飘洒花雨,传递和平友谊。历经近40载,演出达2800余场,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她在中国舞蹈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走进甘肃省歌舞剧院陈列室,一座座奖杯、一个个牌匾、一本本荣誉证书、一面面锦旗,记录了这部中国经典舞剧的荣光之旅。每一位值得铭记的丝路花雨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的名字,有些已离我们而去,有些活跃在大学课堂上,还有些仍在演出一线,培养传承人。近40年来,仅从剧组走出的“英娘”已经有26位之多。“英娘”在换,但精彩不变。这就是《丝路花雨》留给人们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有新作为。在国家、省里对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给予诸多利好政策的大环境下,省歌舞剧院通过举办经典舞剧人才培训班等形式,持续加大《丝路花雨》剧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演员队伍人员层次不齐、素质不高的问题,仅本土主角演员就培养了10多位,摆脱了外请演员的制约。

这些年来,为使经典舞剧真正贴近群众,剧组攻坚克难、不断尝试探索,在成功修排创演2008版、2016版及旅游版《丝路花雨》的同时,又先后创作推出了视频版、LED版、投影版、精简版《丝路花雨》。自此,经典名剧在登上高雅艺术殿堂的同时,实现了在体育馆、露天广场、学校礼堂甚至乡村舞台上的惠民演出。

此外,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舞剧《丝路花雨》先后走进全国近40所高校演出,深受师生欢迎。之后,组织方发放了问卷调查,其中在“演出的喜爱程度”和“演出质量评价”两项重要指标中,《丝路花雨》均名列第一。

新闻推荐

兰州新区持续提升整治“省门第一道”

本报兰州讯(记者刘健)新铺的柏油路面,有序的交通,栽满树木的绿化带……近期,不少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出发的旅客发现:“省门第一...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