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座城市不漂浮在心的彼岸 ——读张海龙《西北偏北男人带刀》
□陆青
每个人都有故乡,很多人的故乡就是一生生活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一生都在离开着故乡,张海龙属于后者。可是故乡,又怎么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更像一个精神的锚,牢固地牵引着个人的情感纽带,每个人不管驶离故乡多远多久,那个精神原点始终熠熠生辉。“你将到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别指望还有他乡。”(诗人卡瓦菲斯《城市》,选自《西北偏北男人带刀》扉页)张海龙的《西北偏北男人带刀》,难以剥离这种对故乡的“荣辱相随”。
《西北偏北男人带刀》用简单的叙述方式,130余篇千字左右的随笔,描写“日常的传奇”,描写“不露痕迹地活着,与万物一起生长,也与万物一样经历衰荣”的生命,描写兰州的“筋骨与血肉”,描写兰州的“温度与冲动”。这部随笔集十年前和读者见过,很多人对“西北偏北”的概念并不陌生,书里的文字原刊于《京华时报》“西北偏北”专栏和《杭州日报》西湖副刊“万物生长”专栏,每一篇文字均有着精悍的结构,语言也从不木讷和晦涩,往往会带来阅读惊喜,作者善于平静地描述一件平常的事情,或者描述一个普通人平淡的一天,可是,当你在这平静之中读完文章,又很愕然,并且由衷感叹生活并不是看到的那样寻常,你终于看到了那生活的背后,竟然还有直指人心的真相。
影像、纪录片、小说、随笔、诗歌、通讯稿,撰稿人、策划人、评论家、诗人、记者……看似多元的表达方式,看似多重的身份,却悄然统一在张海龙一直不曾停下的写作经历中,“书写”这个词于他是表达,更是生活继续的理由。在生活的同时,他没有停止观察,没有停止打磨自己对生活和写作的理解。如果写作可以是作者性格的注脚,张海龙的文字很有性格,而且那种性格中的勃然生机总是在读他的文字时扑面而来,他以独有的观感生产着个人鲜明的语言。暌隔十年,作者从生长故地西北兰州逐渐迁徙落脚在江南城市杭州,回望生命历程,依然逃脱不开兰州这座城市与他如命运般的情感联系,这次再版作者更是将十年间的一些体悟加入其中,作品完整度更好,精神空间更加饱满。
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定会对这座大多数人并未曾到过的西北内陆城市、对这个媒体中并未多次提及的远方—兰州—的所有想象变得立体,变得具体,变得可感,甚至觉得亲切,因为书里出现的人物、故事,都是那般鲜活的存在,《西北偏北男人带刀》使读者看到了驳杂城市清晰的分层。张海龙或许写得不只是兰州,而是一种因工作不断离开家乡的那些人辗转成熟、又默默老去的游子心灵成长历史,作为故事的写作者和旁观者,他本身却也过于熟悉写作中的环境和人物身上独具的西北品格,看似在写他人,也即写着自己,写着作者每一次离开故乡的那一次转身回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城关交警在辖区范围内大力开展机动车非法安装高音喇叭以及乱鸣喇叭等交通违法整治行动,加大对安装高音喇叭交通违法的整治力度。根据检测表明,汽车鸣笛时,音量在80分贝左右,但是一些安...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