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16年订阅《三秦都市报》 制作195册合订本 写了140多万字读报笔记

三秦都市报 2018-04-01 06:34 大字

薛谦和老伴将报纸装订成册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觉得《三秦都市报》所报道的内容贴近生活,丰富有趣,今年78岁的薛谦老人一订就是16年。这16年的报纸他每一份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还按月将它们装订成册,整齐地摞在自家卧室里。近日,他联系记者,希望将这些报纸捐给本报,留作资料。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老人家中,倾听他与《三秦都市报》这16年的情缘。

  每天读报成了一种习惯

  “2000年我从省人社厅退休,2002年为丰富退休生活,第一次订了三秦都市报。”薛谦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仔细对比了市场上的报刊读物,觉得《三秦都市报好看可读,就选择了它。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成了本报的“铁杆粉丝”。

  每天早上吃完饭,就是薛谦的读报时间。他不光看,还做笔记,当天有什么重大新闻,民生方面出台了哪些惠民政策,都工工整整地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以便翻阅思考。“这些年我光看书读报做的笔记,就有140多万字,可见咱们报道的内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薛谦将自己做的一本本笔记展示给记者,打趣称这都是他的“宝贝”。

  记者看到,笔记按“新闻”“政策”“反腐”“轶事”“其他”5个方面分类整理,摘自《三秦都市报》的报道占到相当一部分。

  《三秦都市报》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他的影响下,老伴刘金荣也成为《三秦都市报》的忠实读者。

  老太太说,这张报纸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很多身边的信息都是从报纸上知晓的。她掰着手指向记者细数,“老伴的假牙就是看了你们报纸上登的牙科医院的活动去镶的。前段时间报社搞的“3·15”维权活动,我们提供线索,还抽到了一部智能手机。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们都很喜欢并且信任这份报纸。”

  对于《三秦都市报》的一些报道,刘阿姨也记忆颇深,能一口气说上好几个。“像之前那篇善良女孩朱明月的报道,我到现在也记忆犹新。捡破烂的老人不小心划了她的车,这姑娘不仅没让他赔钱,还给了他一笔钱。这篇报道让我非常感动,平常跟邻居们聊天大家都说这孩子心真好,报纸就应该大力宣传这种好人善举。”

  《三秦都市报》开设的寻亲栏目《寻你千千里》也是刘阿姨的最爱。“帮助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我觉得媒体开这样的栏目有担当,有意义。”刘阿姨告诉记者,之前三秦都市报帮助76岁的兰州老人温月华寻亲,她看了后特别高兴。

  “普通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有限,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肯定难上加难,这也让很多人遗憾终生。媒体有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帮上这些人,那是一件大好事。”

  16年旧报纸装订成195册

  薛谦向记者介绍,正是因为对《三秦都市报》的这份热爱,这些年来,他和老伴一份旧报纸也舍不得扔。

  为了将这些报纸完好保存,薛谦还专门买了一套工具用于装订。这些工具包括电钻、铁丝、钳子、胶带、马克笔等等。昨天早上吃完饭,薛谦就坐到桌子前忙活起来。一整月的旧报纸归置齐整,用马克笔标出打孔的位置,再用电钻穿孔,用细铁丝把它装订起来。

  这项工作,16年来每个月末他都会重复一遍,到现在已经攒了整整195册旧报纸。这些报纸在他家卧室里堆成一堵“墙”。“这些都是我的心血,现在把它捐给你们,希望它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希望你们的报纸能越办越好。”

  一张张报纸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替,更记录着媒体工作者的心血和读者的情感。即日起,本报将开设专栏《我与三秦都市报的故事》,倾听广大读者讲述阅读报纸的心得和感触,我们将从中抽取10名幸运读者,每人赠订一份报纸、赠送一部智能手机,以表达本报对您的感谢之情。首席记者张晴悦

新闻推荐

今年省卫计委政务服务事项实行“一窗办”

本报兰州讯(记者王耀苏叶)3月28日,省卫生计生委印发了《省卫生计生委2018年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2018年底前,省卫生计生委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行“一窗办”,优先推行...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