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版图书】吹尽狂沙始到金
张军利
这是季夏的第一天,烈日炎炎,我读到了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家沟延鼎家史》这本书。书中除了介绍家族变迁脉络概况和收集考证史料的情况,作者对父母亲情的深厚眷恋、深刻的生活感悟以及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的心也如同这炎炎夏日一般热了起来。作者在家史中对家族盛衰更迭的如实叙述、对亲人坎坷生活的真实描写,特别是对父母亲一生奉献和辛劳的真情再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令我想起自己的一篇文章《厚厚的土城墙》描述的艰难岁月中四处奔波的父亲和深夜里纺毛线的疲惫憔悴的母亲。作者对陈家沟父母的真实描写,或许就是对我以及许许多多同龄人父母的真实描写,许许多多同龄人一定能够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影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的儿时和青少年时代,家庭生活发生了许多曲折变故,家庭的特殊、母亲的早逝、父亲对养育儿女的默默担当、三个孩子在两位年长哥哥的带领下自小艰难生活在贫瘠的山村甚至颠沛流浪乞讨。这些经历之所以与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是因为他们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的经历磨练出了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更是因为艰难岁月中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吃苦;而如何对待苦难才是父母留给他们的一份真爱,这份真爱如同寒冷中的一丝暖风、饥饿中的一餐温饱那样弥足珍贵。
改变人生命运的力量在知识。在那些艰难岁月,作者的父亲陈延鼎先生始终没有放弃让儿女上学接受教育,他养鸡筹集学费,到印刷厂捡废纸订成作业本,想尽一切办法让子女学习技术,为孩子们改变命运创造条件。作为一名父亲,这才是爱儿女的大智慧。人是要有点儿精神的。他们的父亲从孩子少小无知时就讲解《鱼,我所欲也》的人生哲理和《精卫填海》等故事,透射着希望子女从小就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做人理念的殷殷之情。生活的动力在于希望。从其祖上对陈家沟好麦川的美好别称,到困难时期其父亲四处借粮、到处捡粪,再到改革开放初期他在村里带头耍社火、唱秦腔,都反映出他父亲的心中始终有一种支撑——这个家有希望,孩子们有未来。
良好的家风是维系家庭团结兴旺的纽带,也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础。读这本家史不难看出,陈氏家族不论迁徙到哪里、生活境遇如何,都保持着忠厚和善、乐于助人、秉持操守、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良好家风。这让人想起贤儒朱用纯留给儿孙的家训:“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其乐。”父母是一个家庭的天和地,是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和培育者,作者“如今想母空有泪,哪知最苦是娘心”的慨叹,恰是他传承家风的承诺。良好家风不仅有益于儿女子孙,也有裨于社会风教,正如作者母亲先祖正堂上悬挂的明代大贤吕坤说过的话:“人必有一善,集百人之善可以为贤人;人必有一见,集百人之见可以决大计。”希望我们每个家庭都传承和倡扬良好家风,推动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在史志领域,如果说正史是一条汲取不尽的江河,方志是一片包罗万象的湖泊,家史又是源于江河湖泊、汇之江河湖泊的溪流,那么,连接它们的正是血脉一般的活水;无论是正史、方志,还是家史、谱牒,不管它们行文有无定法,是有叙有议,还是述而不作,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揭示了事物的规律,总结出了人生的经验和哲理。愿我们从这本《陈家沟延鼎家史》中能得到一二启示。
新闻推荐
情感微倾诉微信扫一扫讲述人:林琳(化名)26岁采访人:陈芊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采访时间:2018年3月25日采访方式:QQ虽然新娘不是我,可我还是来践旧约我和陆晓明(化名)在一起8年,分开两年。我和他算是早恋吧,...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