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绿水青山守护“兰州蓝”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1-08 09:08 大字

出席政协兰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委员认真听取报告。王彦达摄

本报记者蒋文艳

近几年来,兰州市大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攻坚战,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13年兰州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2015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如今“兰州蓝”已成为兰州新标签,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的经验被全国推广。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今年兰州市“两会”期间,在政协提案中,环境提升、城区管理治理体系以及民生改善等成为焦点。

治污尚在瓶颈期

在老一辈兰州人记忆中,“曾有句顺口溜,太阳像月亮,白天像晚上,麻雀像乌鸦,鼻孔和烟囱一个样,这是对当时兰州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形象表示。”而今,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对兰州又有了新的认识,兰州的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

近几年,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不仅赢得了口碑,还获得了大奖。在今年政协兰州市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兰州市有效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提案》中,委员们认为,兰州治污仍处于瓶颈期,重大隐患仍未根除,污染类型发生变化,亟待各个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目前,制约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除自然因素外,还需重视人为因素。

九三学社兰州市委员会调研数据显示,兰州市实施了大量的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俗称削山造地项目),由于项目实际开发过程中没有有效的配套抑尘降尘措施,破土面巨大且生态恢复缓慢,形成大量裸露面,且项目均处于城市上风向的高地处,风蚀起尘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制约兰州市PM10浓度进一步降低的重要因素。

机动车废气中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2004年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16.5万辆,2017年10月底上升至约100万辆,13年间增长了406%,造成了对近地空气层的污染。急剧上升的尾气排放量已成为制约兰州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机动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已超过四分之一。

2016年兰州市城乡接合部及城中村、棚户区供暖楼院尚有18.6万台居民小煤炉和约2万个农村土炕,年消耗散煤约30万吨。尽管近年来兰州市加大对城区居民用煤管控,统一配售优质无烟煤和环保型煤,但居民散煤污染物直排总量仍然巨大,加剧了大气污染。

此外,兰州市地处西北黄土高原,是全国沙尘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受沙尘影响程度最深、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年均沙尘影响次数在10-20次之间,影响天数在20-40天之间,沙尘天气造成可吸入颗粒物瞬时最大浓度达到4000μg/m3。

全力打造“绿水青山”

近年来,兰州市在“两山夹一川”自然生态主体的基础上,以南北两山绿化为重点,以三大绿色通廊为依托,以黄河四十公里风情线为纽带,以城市主次干道绿化为骨架,以组团绿色隔离带和排洪沟防护绿化带为网络,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山、水、绿化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系统。

2017年,兰州市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污染指数一微克一微克地降、优良天数一天一天地抠,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农工党兰州市委员会的提案,建议以建设“山水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兰州生态城市建设的总目标,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长远规划,“量身定做”兰州城市生态规划,加大南北两山造林绿化面积,扩大建设黄河风情线绿地,形成以南北滨河路为轴的带状森林屏障。

实施城区“精品小游园”工程,推广屋顶等立体空间绿化,增加绿地面积;增设南北两山游园、公园、景区等生态文化区,提升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从整体结构上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人性化绿地系统。

此外,还要严把“生态”关,对占用城市园林绿地和移植园林绿化树木的事项,严格审批。以严格执法加强管理监管力度为抓手,坚持走生态型园林山水城市发展的道路,让兰州成为与绿色生态“互惠共生”的平衡型生态城市。

全民参与保卫“兰州蓝”

当前,国家已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屏障,大力推进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九三学社兰州市委员会在提案中建议,兰州要全面加速植树造林和城区绿化速度,按照“应绿则绿”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湿则湿,每年定任务、定指标、定区域,开展植树造林等绿化工作,做好南北两山植被生态建设,尽快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自净能力。

对于每年大幅增加的机动车,应尽快制定机动车保有量或者出行量、使用量的限制政策,将机动车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参照其他省会城市普遍做法,尽快成立全市统一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中心,对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统一监管,集中力量从源头消控到中期管控再到末端处理,进行机动车污染全程治理。

九三学社兰州市委员会特别提到,坚持网格化、全覆盖、无死角管理是兰州治污的成功经验,坚持并完善公众参与的环保工作新模式。全面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大力推广网格化监测公众版APP,让公众随时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情况。继续有奖举报,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身边的污染行为,坚持“随手拍”“全民洗尘”等形式多样的民众参与活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社会化治污氛围。

新闻推荐

兰州命名一批引智基地

本报兰州讯(记者文洁)1月3日,记者从兰州市人社局获悉,日前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被命名为2017年兰州市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甘肃富优基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被命名为2017...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