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兰州市城关区建设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兰州日报 2017-09-05 09:30 大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强国之策,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中心区,也是甘肃省和兰州市的双创工作示范区。区域内创新技术、创业项目、创客团队高度聚集。近年来,城关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创客培育、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用力,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6月,城关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为全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7〕54号)精神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7〕1111号)要求,结合城关自身基础优势,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一)基本情况

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中心区域,面积2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3万。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3亿元,占全省11.94%,是全省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商贸中心、特色旅游休闲中心,科技文化资源丰富,集聚了众多创新要素。区内有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中科院4个研究所、中国航天510所及兰州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各类科技专业人才占全省的8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近年来,城关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先行先试,着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措施、搭建支撑平台、拓展融资渠道、营造双创氛围,双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是全省的双创引领示范区。

(二)比较优势

1.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动力强劲。

城关区是全省科技人才最集中、科技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区内有各类科研院所和高校62家,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5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5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各类科技专业人才20万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7人。累计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2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71项,获国家专利720项,转化科技成果800多项。

2.双创载体集聚,服务功能完善。

城关区已建成全省集科技金融、创客创业、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多个服务功能的兰州科技大市场,正在建设涵盖孵化器、众创空间、总部经济园区的“创业街区”。培育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0余家(其中国家级11家),占全省近40%,各类服务平台入孵企业近3000家,吸纳各类人才2万多人,带动就业3万多人。已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创业俱乐部+专业孵化+创业培训”的服务模式,可为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服务支撑。

3.政策体系完善,双创生态良好。

城关区已出台针对双创载体发展的众创平台认定扶持办法,解决创业者工商注册、投融资难题的相关措施,助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规划,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为统筹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强化协调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省市政府明确城关区为双创工作引领示范区,在资金配套、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城关区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同时加大对城关区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的宣传推广,为创新创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建设成效

1.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双创工作。

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现代商务、创业服务、氛围营造、金融支持6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定期协调解决创新创业方面的问题。建立干部对口服务企业的机制,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培养、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工作。建立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方位为企业提供梯次服务平台。

2.开展先行先试,完善双创政策体系。

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制定了"2+X"双创政策配套体系,出台了《关于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建设省级双创示范区工作方案》和《众创空间(孵化器)扶持办法》、《城关区专利奖励办法》、《城关区双创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使用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支持众创空间发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全面助推双创蓬勃发展。

3.搭建平台载体,提升双创服务能力。

针对各众创空间(孵化器)所处阶段和实际问题,出台对应政策,通过引、扶、聚支持双创平台载体加快发展。引导企业利用出城入园闲置厂房,建设便利化、低成本的众创空间;设立双创专项资金,投入4000多万元对众创空间房租、宽带等运营费用进行全面补贴扶持;按照专业化、特色化的原则,引导产业关联的众创空间向同一区域聚集,形成规模效应。

4.拓展融资渠道,助推双创快速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机制,设立1亿元“双创”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增信。全面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小微企业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贷款等政策,引进投资机构与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对接活动60余场。2016年共扶持自主创业企业2200余户,实现各类融资近10亿元。

5.创新制度供给,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从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创业培训指导、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在全省率先实现“五证合一”、“一址多照”,将企业注册时限从15天缩短至3天,允许以“众创空间”进行市场主体注册;建成众创资讯服务平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联盟,组建200人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队,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评估、技术支持、创业指导、法律援助等“订单式”服务;在22个街道、146个社区全面开展行政服务分离改革,实现企业服务专人专岗,打通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新增市场主体16800余家,新增就业近6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4%和9%。

6.营造双创氛围,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积极承办、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活动

周,组织开展各类创业论坛、创新项目路演等活动。利用“城关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掌上城关”手机客户端、“城关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双创信息推送平台,展示典型案例、发布双创政策,搭建双创交流平台。把宣传引导、氛围营造贯穿于双创工作全过程。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通过政府全方位引导扶持,完善双创发展环境,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立足城关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区域优势,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带来的人流、物流和商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商业,全面推动文化创意、科技信息、休闲养老等产业发展,打造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战略定位

紧紧围绕“一个城区、一个平台、一个高地”的定位,立足现有双创工作基础,努力把城关区打造成为软硬件环境最优的创新创业城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项目落地的高效平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同时,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以双创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创经验,为西北地区双创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和实践样本。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协同。强化上下级双创政策联动,确保国家、省、市各项双创政策在城关区能落地、可操作、具体化,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同时,制定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政策和措施。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城关区市场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尊重创新创业规律,让市场配置资源,充分释放市场与创业主体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城关区面临土地资源少、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制约双创发展的问题,突破政策障碍,重点拓展各类双创载体空间,不断降低双创成本,进一步破除制约双创发展的瓶颈。

坚持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城关作为省会城市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双创协同发展战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实现双创资源开放共享,增强对全省双创资源的吸纳消化能力,实现双创要素有效流动,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发展。

(四)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双创战略总体部署,结合城关区实际,以双创为引擎和抓手,整合资源、破除瓶颈、先行先试,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产业孵化基地,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明显增强。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功能完善、成效突出的创业创新支撑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双创氛围。

1.实施步骤

提升双创软硬件环境(2017年)。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双创载体,满足双创主体对低成本、成规模的众创空间需求;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重点优化双创政务服务水平,加快商事制度改革,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

打造双创项目转化平台(2018年)。着力完善创业创新生态,构建起较为全面的创业创新人才、成果、资金、政策、产业有机关联的双创链条,建立起与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商会的合作联系机制,突出全域协调联动,将科技成果和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项目落地。

构建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2019年)。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双创工具,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步伐,引进和催生一批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构建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龙头,以现代商贸为基础,以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休闲养老等业态为新增长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2.具体目标(详见右下方图表)

三、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

(一)树立创新理念,强化服务职能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简化和优化服务流程,构建专业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深度整合创新创业相关信息资源,借助多渠道窗口平台,建立双创政策集中发布体系,提升政府服务双创的能力和效率。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双创的力度,借力政策手段降低双创成本。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干预,营造有利于双创发展的市场环境。

举措1:深度整合创新创业相关信息资源

系统梳理区域内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投融资机构、双创活动等双创资源,形成“金城创客地图”。在区政务服务中心高标准设立一个“双创服务台”,统筹梳理国家和省、市、区出台的各项创新创业政策资源,包括企业注册、贷款贴息、税收减免、产业扶持等各个方面,分类细化,制作成相应办事流程简图和宣传漫画,确保企业和创业者能理的清、看的懂。

举措2:多渠道集中发布各类创新创业政策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城关发布”微信公众号、“城关区创新创业服务”微信平台、传统纸质媒体专栏和区政务服务中心同步发布各类双创信息资源。

举措3: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进一步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以及“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登记制度,为注册企业提供咨询、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行企业集群注册,放宽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合理使用虚拟地址,实施“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试行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简化注销程序、登记资料和公告期限。

举措4:多措并举降低双创主体空间成本

以政策为抓手,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的方式,满足双创主体对低成本空间的需求。

(1)选址建设“城关区双创产业园区”,为加速转化落地和各类双创主体提供低成本载体空间。

(2)对城关区域内省、市政府企事业单位腾退用房、绿化用地进行摸底,将有条件的闲置房产用于支持城关区建设各类载体空间。

(3)对区域内经认定的众创空间,给予其场地租赁、宽带、创业培训等运营费用一定补贴;对孵化能力强、带动就业多的产业孵化园区,制定“一园一策”精准扶持、重点打造。

(二)完善政策体系,增强制度供给

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服务提升实体经济、带动创业就业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有利于双创发展的市场准入、主体培育、人才引进、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举措5: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政策

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双创主体发展的优惠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交易与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优势,支持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以企业、市场认定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以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举措6: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双创主体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提高财税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落实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双创企业及时享受税收优惠。

举措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新模式,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建立知识产权的综合服务体系,探索将社会力量引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完善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专业服务,维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

举措8:支持科技精英创业

完善人才流动制度,最大限度激发释放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双创活力,实现双创人才多渠道供给,鼓励辖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精英人才携带科技成果在职或离岗创业,让科技成果与市场充分对接,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举措9:支持大学生创业

以辖区内众多高校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加强创业实践与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

举措10:探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

着力构建双创生态环境,积极探索人才资源集聚、优质项目扶持、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企业主体能力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融资渠道拓展等方面相关政策,先行先试出台具体措施办法,形成支撑双创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

(三)拓宽融资渠道,支撑创新创业

积极申请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省级相关母基金,设立扶持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的城关区双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并充分利用兰州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及工业发展投资基金等相关基金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融资支持。落实好国家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引导和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依托信用信息,科学评估创业者还款能力,改进风险防控,降低反担保要求,健全代偿机制,推行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出台更多面向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产品。进一步深化股权质押登记,支持知识产权出资设立创新创业主体,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双创企业融资难问题。

举措11:设立城关区双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双创,提升各类创投基金支持双创发展的能力。依托省、市现有产业基金,设立城关区双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借助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有效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举措12:增强金融产品放大效应

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在完善已有金融产品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拓宽双创主体的融资渠道。

(1)大力发展“万企计划”、“甘肃省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银税互动”等金融业务,不断丰富企业融资方式。

(2)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丰富企业融资渠道。

举措13:支持社会资本更多关注城关区优

势产业发展

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投机构与我区各众创孵化平台展开合作,借助资本和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助推区域内牛肉面、文化旅游体育、养老、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和形成投资的,给予一定补贴和奖励。

(四)丰富双创载体,优化生态环境

支持引导众创空间、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各类双创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双创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双创服务生态体系。

举措14:推动众创主体发展模式多样化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各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商会等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多样化的众创发展模式。

(1)依托辖区内中科院兰州分院、510所、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双创”融合新模式。

(2)借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佛慈制药、同济医药连锁等行业龙头企业,探索“生物医药行业+双创”发展新模式。

(3)鼓励区域内各商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探索“商会资本+双创”融合发展模式。

(4)支持牛肉面、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双创”的新模式,从政策、载体、行业组织等方面给予支持,在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建设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众创平台,促进双创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举措15:充分利用云服务、大数据等双创工具

加快浪潮、中信等企业云服务提供商在城关区落地,促进双创主体通过互联网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创新协同,营造创新共享新生态。

举措16:发展双创众包平台

引进以猪八戒众包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第三方双创服务机构,谋划建设猪八戒城关众包服务园区,为各类双创企业提供全供应链第三方专业服务。

举措17:发展双创众筹平台

积极发展实物众筹和股权众筹,鼓励辖区内众筹平台支持双创发展,有效拓宽金融体系服务双创新渠道。

(1)鼓励创新产品、创新项目开展实物众筹,发挥实物众筹的资金筹集、创意展示、价值发现、市场接受度检验等功能,帮助将创新创意付诸实践,提供快速、便捷、普惠化服务。

(2)推进股权众筹,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股本,增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者的能力。

举措18:推动众创孵化平台提升专业化能力

鼓励引导区域内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载体平台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推动各平台与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及技术外包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对接活动,加强项目孵化能力,在为创业者对接工商注册、财务法务咨询、物理空间等初级服务的基础上,更多提供技术、投融资、行业导师等专业化服务。

举措19:加强示范基地间、双创载体平台间合作交流

建立和首批示范基地间合作交流,充分学习其推动双创的经验做法在本地推广;鼓励区域内各类双创载体平台“走出去”,将国内外知名双创机构、第三方服务平台通过“引进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五)厚植双创文化,营造双创氛围。

加强双创文化宣传与展示,树立双创典型与模范,提升社会大众的双创能力和素质,促进双创文化活动常态化、品牌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双创社会氛围。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双创教育,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举措20:促进双创文化活动品牌化

深度参与全国双创活动周甘肃分会场活动,持续举办、承办各类双创大赛及导师讲堂论坛等双创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搭建沟通、交流、合作、服务的平台。重点打造“金城创客”、“城关双创风云人物”、“寻找西部创客”等典型双创文化活动品牌,总结宣传经验做法、典型事例,形成示范效应,在全社会持续掀起双创高潮。

举措21:全方位推动双创文化建设

打造一批双创典型人物、优秀项目、创业事例,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形成全社会崇尚双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全面推动双创文化建设。

(1)倡导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建立荣誉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名人墙、创新人物榜。

(2)在各行业领域评选创新大使和创新创业模范企业。树立励志创业典范,鼓励模范企业与创业团队、初创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3)布局建设城关区双创展示主题公园。借助市民广场和雁滩公园两个既有空间,设置以展示双创政策、典型事例、创新项目和创业人物的集中展示体验平台,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做好双创元素“线上+线下”一体化宣传推广。

举措22:健全双创教育、培训宣讲体系

加强对创客的素质培育和创业辅导,集中开展以双创进企业、进院所高校、社区的“双创三进”活动,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发布、创业能力培训、资源对接等活动,形成多层次的双创体系,增强双创主体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双创服务台

在区政务服务中心高标准设立“双创服务台”。集中发布国家和省、市、区出台的各项创新创业政策资源(办事流程简图和宣传漫画)和双创培训、创业导师、双创活动等“双创地图”资源。

2.降低创业准入制度性成本

深入实施《关于城关区众创孵化平台施行“五证合一”、“一址多照”的意见》,对城关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众创孵化平台(包括各类联合办公空间)全面施行“五证合一”、“一址多照”工商注册登记制度,进一步为企业开办提供便利化服务。

3.开设创新创业公开课

依托城关区双创导师专家辅导团队,在各众创平台、高校、社区开设创新创业公开课,为创业者提供培训讲座、研讨交流服务,帮助青年创客及时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

(二)双创投融资渠道拓展工程4.设立双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面向兰州牛肉面、文化旅游体育、养老、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区域优势产业,积极争取省市支持,设立城关区双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下设5支子基金)。

5.建立社会化天使投资基金

引导社会资本创建多元化的天使投资基金,包括针对种子期大学生双创项目的天使投资基金、针对复转军人创业的天使投资基金、针对引进人才(项目)的天使投资基金等。鼓励基金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深入合作,提高投资率。

6.继续实施小额担保贷款各项政策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小微企业贷款扶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反担保要求,健全代偿机制,针对众创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和资信状况,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鼓励银行开通小微企业信用卡服务等普惠金融产品,为众创企业提供便捷的多样化金融服务。

(三)双创载体平台建设工程7.打造两条双创示范街区

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创业俱乐部+专业孵化+创业培训”五大功能于一体的雁滩创新大街。依托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优势科技创新资源,选址建设双创示范街,促进科技产业聚集,提升城关区科技信息产业竞争力。

8.培育一批双创产业园区

支持兰州拉面产业孵化园、金味德牛肉面产业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兰州牛肉面走向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依托得力帮生物化工专业孵化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佛慈制药等孵化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设集生物化工产品自主研发、大学生创业扶持和小微企业育苗、小试中试以及产业化等孵化服务为一体的生物科技园区。着力打造至仁同济中医药文化健康产业园区和华歆养老产业园区,构建以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项目孵化平台,推动城关区文化养生和休闲养老产业发展。深化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和A9创意国际园区建设,依托园区基础服务平台,互联交流平台,政策积聚平台,产业融合平台、人才孵化平台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集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孵化创业于一体的“三创”示范园区作用,着力打造西北最大的创意产业生态圈。高规格建设西部创客-创业生态综合体,通过线上互联网创新平台的搭建与线下多元化创业综合体的运营,形成“联合办公+创业孵化+投融资对接+科技转化”等多维度协同创新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创新平台。

9.建成一批双创服务展示平台

设立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创业孵化、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城关区创新创业服务综合平台,为各类创业者提供“一条龙”、“一站式”精准创业服务;以“一厅一网两中心八平台”为载体打造兰州科技大市场,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建立甘肃省文化产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推进文化产业要素的集聚流转,促进文化产权(知识产权)交易快速发展、文化创意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建立“众企云”互联网+服务平台,助力传统服务业完成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引进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为各类创业项目和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打造双创成果展示平台,将市民广场打造成兰州“双创”广场、将雁滩公园建设成为双创主题展示公园。

(四)双创合作共建工程

10.院所-高校-企业多方合作共建

鼓励引导高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围绕自身优势自建、合建特色众创空间及孵化器等载体。依托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航天510所等科技资源优势,成立市场化、开放式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学科联盟”,建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库,为双创提供人才支撑。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面向区内相关主体开放研发实验服务资源,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为双创提供技术支撑。

11.院所-高校-地方合作共建

加强和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间的联系,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和高校共建创业指导站(众创空间),引领带动在校师生创新创业;引导区域内众创平台与科研院所共建成果孵化基地,精准将市场需求与技术成果进行对接,加速成果转化。

(五)双创交流共享工程

12.建立区域间双创示范基地协同共享机制

实地走访首批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学习先进经验模式,选择区位相近、产业相似的示范基地建立合作交流。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在人才培养、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发掘、孵化器建设等方面充分借鉴学习典型经验。

13.支持各类众创平台“引进来”、“走出去”支持区域内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双创载体平台和国内外知名双创载体、双创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有效链接各类优质双创资源,为双创提供项目路演、投资联盟、孵化场地服务、全流程供应链服务、产品营销推广等一系列双创服务。

(六)双创品牌打造工程

14.打造“金城创客”文化品牌

挖掘区域内创新项目,包装创业人物典型事例,充分借助网络、电台、报纸等各类新老媒体,开设“金城创客”事例(项目)专栏,展示金城创客不惧失败、百折不挠的创业风采,打造“金城创客”文化品牌,带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15.打造区域双创活动品牌

通过高标准举办“金城名家话创业”、“寻找西部创客”、“金城创业训练营”等系列双创活动,吸引更多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参与,通过活动举办对接丰富双创资源,扶持成就一批创业者和创新项目发展,将以上双创系列活动打造成人人期待参与的区域双创活动品牌。

五、保障措施

把城关区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在省政府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将举全区之力,确保各项任务和指标顺利完成。

(一)组织保障

构建省、市、区共建示范基地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政策的联动性和精准性,确保双创工作在各级层面顺利推进。成立城关区建设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省级指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成立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市级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在省、市支持指导下,建立由城关区区委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城关区建设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二)机制保障

成立正式机构城关区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办公室,正县级建制,30人编制。专门负责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综合协调和高效推进,做好各项双创政策研究和落地措施制定,跟踪落实情况并督察分析改进;加强与国家、省、市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总结梳理上报典型经验和阶段性成果;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办公室各项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双创工作推进会、专题会,重大问题及时提请省级指导小组、市级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确保各项政策举措和重点工程(项目)高效推进,明显体现以双创工作有力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作用。

(三)经费保障

城关区财政每年预算投入1亿元设立城关区双创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列预算支持城关区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并通过市级科技专项资金和两支科技型基金加大对城关区双创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多元筹措,全力保障城关区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经费需求。

(四)监督考核

将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纳入目标考核,市级层面由市发改委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专项督查,区级层面由城关区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办公室会同区政府督查室开展专项督查,对工作任务和重点工程推进不力的部门展开问责,切实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新闻推荐

文明风尚进社区活动走进南门雅苑小区

男女声二重唱《最美的歌儿献给妈妈》唱出了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报讯】9月2日,“文明社区,幸福家园”兰州市文明风尚进社区活动走进七里河区晏家坪街道的南门雅苑小区。活动在女声独唱《扎...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