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攻鼓子渊源考 苗庄王的传说

武威日报 2020-08-03 21:21 大字

赵大泰

凉州攻鼓子与四坝镇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永昌镇、大柳镇、下双镇等地的民间鼓舞。目前,唯有四坝镇的攻鼓子一枝独秀,其它地方的趋于消亡。四坝镇早在1996年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杨八将进京"是凉州攻鼓子至今引以为荣的大事。1957年,原武威县文化教育馆馆长张世珍来到四坝公社杨家寨子大队,选拨出八位队员,专门训练“攻鼓子",准备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活动。被挑选出的8个人分别是杨烈山、杨泽元、杨芝元、杨普元、杨义元、杨根元、杨万礼、杨升元。8位队员经过刻苦训练,终于进京献艺,在天安门和怀柔堂进行了攻鼓子表演,并受到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凉州攻鼓子关于苗庄王的传说

关于攻鼓子的来历,鼓手和当地老人中流传着苗庄王在鼓中藏上兵器,逃出敌人包围,后来出其不意进攻反败为胜的传说。

这个传说,到底出自哪里呢?吴军于2015年发表的论文《甘肃武威“攻鼓子舞"的文化内涵探究》中写道:生于1930年的当地老艺人杨泽元,讲述了关于他了解的“攻鼓子舞"的来历,在杨泽元童年时期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很久以前,凉州(今武威)有个苗庄王,因在一次战争中失利而被围困于城内。在无法脱身、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他们设法将兵器藏入鼓内伪装成社火队,利用民俗节日出城表演而逃出城外。后来又攻其不备取得了胜利,为纪念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和鼓舞士气,便把这种舞蹈形式称为“攻鼓子"。

兰州太平鼓关于徐达的传说

有趣的是,兰州太平鼓的来历也有类似的传说。根据《皋兰县志》记载:明朝大将徐达奉命西征,军至兰州受阻,适逢元宵佳节,受兰州水桶的启发,徐达下令制作了一批又长又粗的鼓,将枪支藏入鼓中,然后令军士扮作社火队趁夜色混入城中,里应外合,一举攻克城池,击败敌兵,兰州城遂获太平,因此而得名“太平鼓"。

显然太平鼓的传说,因为在县志中有记载,时间和人物具体到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将徐达,地点具体到兰州城,似乎更具有可信度。

妙庄王的来历

按照传说,攻鼓子就是苗庄王的“特洛伊木马",在鼓内暗藏兵器,最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胜了敌人。苗庄王的说法,也见于凉州社火的起源,只不过故事情节成了苗庄王和属下化妆成社火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得以蒙骗过敌人,顺利逃出重围。

然而,这个传说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显而易见的破绽是,如果鼓内装有兵器,鼓子还能打得响吗?

这个苗庄王到底又是何许人呢?苗庄王,又称妙庄王,关于其名字,众说纷纭。

《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记载的是“庄王",没有冠姓。庄王是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的父亲,其道场为四川南充的栖乐寺。

庄王是公元前6世纪父城国王,王后名宝德,未有太子,只生育三个女儿:长女妙颜、次女妙音、三女妙善。后世依据其三女姓名第一字都是“妙"推断庄王姓妙,因此又称妙庄王。因“妙"与“苗"同音,故又讹称为苗庄王。又因此庄王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庄王同为庄王,所以又有好事者强行将妙庄王误认作楚庄王。

关于苗庄王的传说,1966年版《宝丰县志》记载说:“大悲观音大士塔:此塔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底层中央供奉千手千眼佛一尊……据传,苗庄王三女妙善于此修炼成佛,称大悲观音菩萨,葬舍利于塔下,故称大悲观音大士塔";“香山寺,位于宝丰城东南十五公里香山巅……据传,寺内所奉三皇姑为苗庄王之三女妙善。初在邑境东部白雀寺出家,继在香山寺修成正果,称大悲观世音菩萨,亦称千手千眼佛。"

《观音祖庭大香山》记载说:“相传苗庄王有个三女儿,老大老二均已出嫁,唯独三女不嫁,一心出家修行成佛。"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传说之二》记载说:“香山寺掩在宝丰县东南的火珠山上,凡是到此游览过的人都知道,寺内有一尊千手千眼的大佛,据老年人说,这座规模宏伟的庙宇,是经苗庄王盖起来的……苗庄王50岁那年染上了一种怪病……从此,三皇姑就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凉州木偶戏和皮影戏中关于妙庄王的剧目

在凉州区还有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凉州皮影戏和凉州木偶戏,其省级传承人为马登岐老人。老人的传承源于清代陕西,其率领的戏班至今还能表演皮影戏《劝殿》、《火化白雀寺》,木偶戏《香山还愿》等古老的剧目,讲述的就是妙庄王和妙善的故事。

《劝殿》中讲述,妙善一心修行,不愿意招赘驸马,妙庄王和王后,以及其两个姐姐苦苦相劝也不为所动。

《火化白雀寺》中讲述,妙善不愿意招赘驸马,妙庄王就想方设法惩罚,意图压制其屈服。妙庄王命令妙善公主在三九天担水浇花,要百花齐放,在土地神的帮助下百花竟然绽放。妙庄王又赏赐给妙善羊肉包子,想要逼其破了斋戒,妙善宁死不从,妙庄王恼羞成怒,下令绞死妙善。幸好达摩祖师命令韦陀护法将妙善救下,背到了白雀寺安身。妙庄王又以白雀寺男女混住为由命令驸马火烧了白雀寺。达摩祖师救下了妙善,并且告诉她妙庄王身患重病,妙善不计前嫌,愿意去救治父亲,达摩祖师就将妙善化成一个小道童,前去救治妙庄王。

《香山还愿》中则讲述,要想治好妙庄王的病,必须其骨肉亲人舍去一手一眼,大公主和二公主自是不肯,三公主妙善舍了一手一眼才治好了父亲的重病。妙庄王病好后到香山还愿,看到佛殿上菩萨缺眼缺手,就封赐菩萨千手和千眼,万古流芳享受香火。妙庄王见到了已经成佛的妙善,后悔不已,从此一心向佛,最终修成了妙庄王菩萨。

秦腔戏班中的苗庄王供像

在秦腔戏班中,往往供奉庄王画像,如现存的有清代的西和三盛班庄王画像。据《甘肃省志·文化志》记载,秦腔班社三盛班,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建于西和县,初名福盛班,创建人陈兰亭,任长道为领班。任长道收徒传艺,他出色的弟子李季儿、仲娃子、季味儿,都是旦角演员。三个徒弟经常一人领一班戏,到三处庙会演唱,福盛班由此改名为“三盛班"。民国初年,徽县秦腔演员王银定(艺名马王爷)与陈兰亭合作,把三盛班推向鼎盛。当时的主要演员有随娃子、祭双儿、温大净、郝来三、何满子、李务升、陈易平、陈仓娃、仆娃子等。上演剧目有《打骡子》《三人贤》《七人贤》《花田错》《十王庙》《石佛寺》等300多本,是陇南地区演出剧目较多的一家戏曲班社。继陈兰亭之后,三盛班的领班有陈喇嘛、石随娃、马王爷、李季儿、仲娃子、季味儿、石新民。1950年春,天水鸿盛社一批演员参加该班,三盛班更名“三盛社",班长为米新涤(武生)。三盛班的戏箱原属长道镇泰山庙所有。1956年戏班解体。

结论

综上所述,苗庄王准确的名字应该是妙庄王,是一个佛教人物,是千手观音妙善的生父,正是他赐给了妙善千手千眼。秦腔戏班等将妙庄王供奉为祖师爷。

妙庄王本来与凉州没有任何交集,与凉州社火、凉州攻鼓子本应该是八竿子打不着,但随着佛教的传播,其故事也就流传开来。

笔者大胆推测,妙庄王因为赐给了妙善千手千眼,很可能类似秦腔戏班的做法,被凉州攻鼓子、凉州木偶戏、凉州皮影戏的手艺人尊为祖师,倍加尊崇。凉州攻鼓子起源于妙庄王的传说,反映出佛教在凉州的传播情况,体现了凉州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受到了兰州太平鼓关于徐达的传说的影响。

新闻推荐

新动物园有望年底试开园 全市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推进活动走进皋兰、安宁

兰州市动物园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7月30日,记者跟随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观摩团走进皋兰县、安宁区,发...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