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古典诗文自有“真善美”

济南时报 2020-08-01 13:53 大字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总顾问。钟振振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宋词研究,其贺铸研究当属学界翘楚。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学习他也有独特心得,认为当代人除了吟诵古诗文之外还要有所继承,即尝试古诗文创作。在学术研究中,他也将理论研究与创作看得同样重要。近期,钟振振来到辛弃疾故里济南历城参加“稼轩故里文化讲堂”活动,记者就诗词创作、语文课本古诗文改革等问题对钟振振进行了专访。□新时报记者 徐敏

谈辛弃疾:文武双全的词中圣人

“我今天是来朝圣的。”7月17日上午,在济南历城文博中心参加“稼轩故里文化讲堂”的钟振振这样表达对辛弃疾的仰慕之情。年近七旬的钟振振身体清癯而精神矍铄,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着古代文化学者具有的睿智和温厚。近些年,钟振振大多数精力依然放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鲜少参加社会活动。这次在稼轩故里,他难得畅谈了对这名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赫赫的词人的看法。

之所以说是来朝圣的,是因为“词中的圣人就是辛弃疾。”钟振振将辛弃疾与苏轼相比较,从数量上来看,辛词现存600余首,而苏词现存300余首;从质量上看,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辛弃疾均十分擅长,其词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之丰富多彩更是其他词家所不能。更为重要的是,辛弃疾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文武全才。“中国历史上能写诗作词的文人很多,能征战疆场的将军也很多。但是像辛弃疾这样会作词的将军却少之又少。”钟振振说。

不管是“沙场秋点兵”的宏大豪迈,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婉约柔美,人们对辛弃疾的这些名作耳熟能详。在大众熟知的词人之外,钟振振讲述了一个在生活中真实而鲜活的辛弃疾。辛弃疾有一首不太为人所知的小词《最高楼·吾衰矣》,“这是一首老子骂儿子的词,武将的脾气显然不是温厚可亲的,辛弃疾骂起儿子来也头头是道。”钟振振说。词的小序尤其有趣:“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意思是辛弃疾打算辞官回家赋闲,儿子以还没有给他置办足够的田产为由阻止他,于是写了这篇词来教训儿子。词的最后辛弃疾怒道:“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通过这些有趣的小词也是告诉大家,词在宋朝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交友、恋爱、贺寿,文人们都喜欢作词遣兴。”钟振振说,不过写词骂儿子,辛弃疾这是头一次。

作为江苏人,钟振振还替他的老乡顾炎武澄清了一个误会。辛弃疾的《瑞鹧鸪》中有两句“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顾炎武对这两句词颇有微词,在《日知录》中评价说:“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沦落之感,亦廉颇思用赵人之意尔。观其与陈同甫酒后之言,不可知其心事哉。”意思是辛弃疾在宋朝不得重用,萌生了北归投金人之意。钟振振认为,顾炎武的这个解读无疑是完全错误的,一方面没有证据认定辛弃疾词中的“故人”就是金人;另外从常理判断,辛弃疾这样一个爱国志士是绝对不会叛国的。

谈诗词大会:创作和背诵同样重要

中国诗词大会是自2016年开始播出的大型益智类节目,目前已经播完了第五季。钟振振在这档节目中担任总顾问。谈到诗词大会,钟振振表示,诗词大会取得了促进全民对诗词的热爱和兴趣这样的效果,是他非常乐意看到的。不过,他还希望诗词大会能够更上一层楼,即除了背诵和理解之外,逐渐过渡到诗词创作上来。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继承,最好还要能够将其有所发展,所谓的发展就是创作。”钟振振说,一谈到诗词创作,很多人就望而却步,实际上诗词并不神秘。钟振振说了一个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创作诗词的人数约有300万。比起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300万人并不算多,并且这其中学者并不多,连中文系的教师也很少进行诗词创作。在日常学术研究中,钟振振将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看得同样重要。他表示,希望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尝试创作。“民国时期,没有哪个中文系教授是不会写诗的,我们最熟悉的鲁迅也有不少诗歌创作。那时候的文人诗词只有写得好和写得更好的区别,没有不写或者不会写的情况。”钟振振说。

在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钟振振也进行诗词创作。如写于1999年的《澳门妈阁》:“红阁存妈祖,黄轩有子孙。易干沧海泪,难蚀故乡魂。”写于2002年的《初至兰州闲步黄河》:“壮心与墨久销磨,费得江南软水多。偶向皋兰山下去,却将青眼看黄河。”谈到诗词创作,很多人会觉得非常困难,对此钟振振认为,任何一件事情真正想做好都是有难度的,诗词创作也不例外。“但是诗词创作入门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并且肯下功夫,是很容易入门的。”钟振振说,他认识不少写诗词的年轻朋友,有些甚至没有中文专业的背景,但是诗写得非常好。这说明诗词创作并不太困难。

他还鼓励从事诗词创作的年轻人,大可不必因为写不出好诗好词而灰心。因为即便翻出《全唐诗》《全宋词》,也不难发现其中非常一般化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精品只是极少数。而我们日常熟悉和反复吟诵的,更是从大量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经典之作。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异常丰富和广泛,思想情感也异常复杂,这些都是创作好诗词的素材。”钟振振表示,所以当下人们缺的不是生活与情感,而是反映时代、关照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也就是文学修养的欠缺。但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唐诗宋词并非不可超越,当代诗词作者应该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气魄。

谈语文课本:支持增加古诗文比例

近几年,中小学生使用的语文课本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以“部编本”(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课本)为例,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体裁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这一改版方式一度曾引起巨大争议。对此,毕生从事古诗文学习和研究的钟振振还是支持的。他认为,现代汉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听、说、读、写一直在使用的语言,不用经过系统学习大多数人便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因此可以适当缩减课堂学习时间。而古代汉语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使用和接触的语言,所以更需要时间在课堂上系统学习。不仅如此,一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古诗文本身就具备极高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阅读和学习这些古诗文的行为本身就可以陶冶情操,涤荡心灵。

“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我们现在做不到良好地教授和学习古典诗文,长此以往就读不懂古人所留下的东西了。”钟振振说,读不懂古人的东西意味着丢失了丰盈的古代文化,这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根。有一种说法叫“亡人之国先要亡其文化”,文化就是一种民族记忆,如果我们连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看不懂了,就等于没有了民族记忆。“相当于武器和工具都被摧毁了,谈何丰饶的历史文化?”钟振振说,当然我们对传统文化也要有客观的认知。对传统文化要继承,但绝不是全盘接受,我们选择性地接受那些真诚、善良、美好的东西。

所谓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东西,钟振振表示,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文赋等多种文体。各种文体中,凡思想内容健康、写作艺术高妙的经典作品,都应该精选出来,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是那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歌颂民族英雄、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倘若一个民族之人不爱自己的祖国、不爱自己的山川、不爱自己的英雄、不爱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民族就失去了希望、精神和脊梁骨。孙婷婷 绘

新闻推荐

皋兰县多措并举推动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皋兰县科技局了解到,今年该局紧紧抓住与天津市东丽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有利契机,依托东丽区在经济、...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