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帮扶走在先 持续造血助脱贫 皋兰县水阜镇燕儿坪村打出创新“组合拳”村容村貌换新颜
村民王玉祥在种植西兰花的大棚里锄草、松土。
初夏时节,漫步在阡陌纵横的皋兰县水阜镇燕儿坪村,刚刚搭建好的大棚一字儿排开,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通村到户,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广场上,不时传来老人、孩童们的欢声笑语……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图景跃然而出。
昔日的燕儿坪,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贫困发生率高,是水阜镇三个贫困村之一。而今,再访燕儿坪村,可以用“巨变”来形容村里的变化。
建设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换新颜
“2013年以前,燕儿坪村仅有通村过境道路为硬化路面,其余道路泥泞坑洼不平,严重制约群众发展增收。2015年以来,全村共争取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村级阵地、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10个。”燕儿坪村党支部书记王磊说,全村通县镇道路2条6.1公里,村内户外道路全部硬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覆盖全村。建设农场品交易市场一座;建成群众文化舞台一座;建成党群活动室200平米;完成村道与水文公里连接道800米;清理村主干道与白兰高速沿线垃圾1500方;粉刷村主干道两侧墙体4000平方,燕儿坪村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说起村里的巨变,村民邓玉萍深有感受:“我们村旧貌换新颜,脏乱差不见了,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生活。”
创新发展模式“三变”改革注活力
王磊说,“三变”改革开展以来,燕儿坪村坚持以产业脱贫为抓手,突出“一村一业”发展思路,承担市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率先探索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功创办村级集体企业实体经济,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据了解,燕儿坪村“三变”改革,以盘活村集体存量资产为突破口,采取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帮扶资金、土地流转、村集体资产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持续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创办村级集体养殖场为载体,以股份合作为核心,将农民手中的耕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协商评估折价入股农业合作社,让农民从资源资产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使之成为“股份农民”。
目前,有34户农户入股皋兰惠民旺种养殖合作社,其中入股耕地、荒沟23亩,折合股金11.5万元,村致富带头人入股资金18.8万元,养殖大户以资金、含技术入股资金24万元,劳动力折股金入股8.4万元,贫困户以帮扶资金扶持入股4万元,总计入股资金66.3万元,占股比例44.5%。
同时,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镇村多方争取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帮扶资金、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资金、林下养殖项目资金共计83.7万元,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转变为村集体持有股金,入股合作社,占股比例55.5%。
该村“三变”改革的成功经验,既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又发展了特色主导产业,也让农户尝到了实实在在“改革”春风的甜头。
培育脱贫产业充盈群众“钱袋子”
一大早,村民王玉祥就拿起锄头出门了,一头扎进种植西兰花的大棚里开始锄草、松土。今年65岁的王玉祥以前自己种地,现在到村里的合作社上班,一年收入近3万元,对他来说,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外出务工,农村撂荒耕地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现状,水阜镇积极培育脱贫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在燕儿坪村建成脱贫产业园,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据介绍,脱贫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60万元,新建双杆四膜塑料大棚100座,日光温室2座,该项目以资产折股量化的形式将项目入股皋兰燕儿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项目吸纳燕儿坪村10个贫困户就近务工,群众每天按100元支付工资,户均年增收20000元。并有效带动全镇102户贫困人口,每年获得不低于折股本金7.5%的保底收益,每户增收500至2000元。园区累计流转土地80余亩,每亩500元,每年促进周边农户增收40000元。
土地集中流转,村民既能外出务工,也可就近劳动。土地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全村已形成以白兰瓜复种龙豆、茄子、辣椒等为主的设施瓜菜产业,设施农业面积达320亩,亩均收入达到8000元,群众人均纯收入2019年达到12139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董永前文/图
新闻推荐
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全市百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服务农业经营主体“双百行动”的号召,近日,兰州市农业信息中心农艺师张绍程主动...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