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东西市内交通立体化

兰州日报 2019-09-30 06:14 大字

地铁口坐地铁去白塔山过街天桥中山桥小西湖立交桥

这是一座承载着历史厚重与沧桑的城市,也是一座辉煌巨变的城市。曾是“荒山照黄水、有雨满街泥”的兰州,历经70年的建设,在母亲河畔快速崛起,一座现代化中心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进新时代。

兰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底,市区建成道路全长达1259.80公里。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黄河桥闪亮登场,“桥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影响着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人们对城市的认识,见证了兰州翻天覆地的巨变。

■亲历者说

市政设施管护高级工胡建军:七十年兰州市道路养护进入机械化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45岁的胡建军经历着兰州市道路养护技术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此,胡建军有着诸多的感慨和兴奋。

胡建军现为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城关市政设施管护所高级工,油路段一段段长。自1990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着市政道路养护工作。

胡建军之所以从事这份工作,缘于父亲的影响。他说,父亲当时在道路养护时,没有现在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工操作。如沥青路面养护时,需要用柴火烧,烧开后,在铁板上和砂石炒拌均匀,然后再用肩挑到工地进行推铺。那时候,道路养护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也低,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靠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和优良的劳动传统。

胡建军参加工作时,正赶上市区道路设施新一轮的改造提升阶段。不到20岁的胡建军便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工作中。上世纪90年代,市政施工设备单一落后,一切道路养护维修工作基本全靠人工完成。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在130多度的油料中、在沥青粉尘弥漫的环境中用手中的铁锹完成油路补修工作。

由于城市发展迅猛,交通日益繁忙,从2006年开始,市政道路养护工作均调为夜间施工。2010年,他当上城关市政设施管护所油路段一段段长,自己开着施工车辆,既是司机又是技术员、施工员,一年365天,除了冬歇期和下雨天,他始终忙碌在工作第一线。

比起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今天的市政养护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建军说,现在有了大型的沥青砼搅拌站,先进的机械有铣刨机、摊铺机、压路机、清扫机等,大大减轻了施工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市政养护工作的机械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最重要的是,效率也得到大大提升,比如说凌晨铺好的路面,当天就能通行。胡建军说,“我现在要做的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养护好我们城市干道的每一寸路面。市民走得更舒服,汽车行驶得更平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胡建军笑着说。

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说到兰州的沥青混凝土道路,1949年以前,兰州没有一寸沥青或水泥道路,最早的一条是1957年建设的通渭路,这是市区的第一条柏油路,试铺路面虽然不长也不宽,但在建设者的眼中,已显得非常气派。也就是这一年起,兰州市区总计拓建、改建主次干道路30条,路幅宽度在30米至50米之间,奠定了市区路网骨架雏形。随后的10余年间,又先后拓建、改建了包括皋兰路、桃树坪道路、焦家湾道路、火车站路、天水路、安宁路等一批道路,至1975年底,兰州实有城市道路已达到311.8公里。

据《兰州市志·城建综合志》记载,1975年底,横贯全市的主干道只有一条,即东起东岗东路,经庆阳路、中山路、临夏南路、临夏北路、西津东路、西津西路,西到西固西路,其中庆阳路、中山路车道仅宽9米,人行道仅宽3米,人流车流混杂,通行能力极低。联系城关区与安宁区的黄河北岸道路也仅有金城关路、徐家湾路一条,通行能力不高。数据显示,“1950年城市道路90.24公里,1960年城市道路185公里,1970年265.44公里,1980年319公里,1990年380.29公里……”兰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底,市区建成道路全长达1259.80公里。

此后,兰州市适时完成白银路上跨、天水路下穿、西津西路下穿、小西湖黄河大桥立交改造等上跨下穿工程,建成一批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修建港湾式公交车站,路网布局更加合理,车行人行通道衔接逐步顺畅,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有力缓解了城区交通拥堵问题,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仅在2011年至2019年,兰州市重点完成了城区天水路改造拓宽工程、张掖路东段拓宽等多项改造工程。

在70年的道路建设历程中,2015年和2016年是值得记忆的:前者是南环路正式通车,后者是北环路通车,这两条东西走向的快速通道,不仅标志着兰州市进入了“二环时代”,而且拉近了城关与安宁、七里河及西固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城市组团间的联络,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另据了解,未来几年内,兰州市还将打通更多的“毛细血管”,让小街巷发挥微循环作用,彻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2018年12月29日,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兰州市没有绕城高速公路的历史,极大缓解了兰州城市圈环线交通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做好城区地质安全隐患排查探测工作,兰州市于2016年下半年购买了两台探地雷达,精心呵护着我们脚下每一寸道路安全。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共排查了300余条道路,发现疑似空洞病害多处,后经钻芯开挖验证,及时进行了处理。

座座桥梁成为道道靓丽风景

如果说城市的主干道和大街小巷构成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那么桥梁便是这座城市的钢铁脊梁,它架起了现代城市的灵魂精髓。

兰州建桥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木桥到铁桥,由明代至清朝,季节性的黄河浮桥历经500多年,逐渐不敷使用。20世纪初叶,清政府出银30余万两,由德商在兰州镇远桥旁建造一座永久性的桥梁,保固期限为80年。1907年签约,1908年动工,1909年建成,特将此桥命名为“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改称为“中山桥,”此名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黄河桥闪亮登场,“桥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影响着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人们对城市的认识,见证了兰州翻天覆地的巨变。

改革开放前,兰州建成的桥梁共有4座——中山桥、七里河大桥、西沙大桥、河口新城旧桥。截至2018年5月,兰州市在黄河兰州段河口至桑园峡的中心城区,已经规划和建设了43座现代化跨河大桥。其中,连接南北两岸发挥交通主通道、主枢纽的跨河桥梁为18座,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多。

从设计角度来看,兰州市城关黄河大桥、雁滩黄河大桥、新城黄河大桥、七里河黄河大桥改造、五○四黄河大桥等,可谓一桥一景,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如1979年建成的兰州城关黄河大桥,成为我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获国家优秀设计二等奖;2003年建成通车的兰州市雁滩黄河大桥,是当时国内同类型跨度最大的连续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享有兰州黄河“第一彩虹桥”的美誉,获甘肃省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市政行业二等奖。如今,兰州堪称黄河上游最大的桥都,座座桥梁,不仅方便了市区南北交通,缓解了交通压力,而且畅通了西兰、甘新、甘青、甘川四大公路干线和甘新、甘青、兰包等铁路干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联系。

每当华灯初上,人们散步于滨河路,沐浴在阵阵凉风之时,五彩斑斓、各具特色的跨河大桥,美轮美奂,不断吸引着来自各方的嘉宾、游客。

兰州进入“地铁时代”

2019年6月23日上午9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经过2万多名建设者5年多的艰苦奋战,全线开通试运营,标志着兰州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作为兰州城建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施工周期最紧、协调解决问题最多的“一号工程”,全长26.8公里的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东起东岗,西至陈官营,其间四穿黄河,施工作业场地几乎覆盖所有城市主干道,共需征收房屋约28.3万多平方米,征收集体土地19.2万多平方米,涉及39家单位、833户住户,迁改管线涉及热、电、通信、雨污水收集等,量大面宽。难怪有人曾说,兰州轨道交通工程不仅解决了300多万市民未来一百年内的公共交通问题,还对从建国后复杂的地下管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据了解,1号线一期工程运营车辆采用A型电动客车,车体材料选用铝合金,车体结构使用寿命为35年。列车总长139.98米,车体最大宽度3.09米,高3.8米。每列坐席330人,定员载荷1860人,最大载荷2460人。每列编组由4辆动车和2辆拖车组成,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建设不仅是这座城市交通领域的蜕变,更是一次科技创新,技术创兴的孕育过程。几年间,轨道交通建设者们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收获了4项国家级专利,创新技术十余类,并在重点领域创造了国内行业的技术标准,打破了国外技术寡头的垄断封锁。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9月21日,“金城5号”“金城4号”“金城6号”泥水平衡盾构机相继始发,这是兰州轨道交通建设者们在做好充足准备后,进行的首次尝试,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李昕/文滕辰立吕晟君/图

新闻推荐

3383幅儿童创意画 献礼新中国70华诞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卫墨冉二年级皋兰县三川口学校《幸福家园》梁嘉琪三年级榆中县金崖明德小学《福禄平安》苏栋八年级...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