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十八年打造“天下第一鼓” 记兰州市首批“金城工匠”魏永宏
提起皋兰县黑石镇大横村的“太平鼓王”魏永宏,无论是皋兰,还是兰州,甚至是陇原大地,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那是个“鼓王”!这个容貌憨厚、言语朴实的西北汉子,就是兰州市首批“金城工匠”、兰州永宏太平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魏永宏。
多年苦心钻研打造“天下第一鼓”
出生于1952年的魏永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68年,他从五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木匠,当初的想法是学门手艺养家糊口。直到1980年,木匠工资还很低,同班同学很多都改行了,但他不想改行,因为他真心喜欢这个职业,学的也比较透彻。
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魏永宏选择了制作太平鼓。有一年,村上要闹社火,当时兰州没有生产太平鼓的厂子,村里人就将本地原有的太平鼓样品送到上海订做。由于上海人从来没有做过太平鼓,订做回来的鼓还没打一段时间就破了。
看着这破损的太平鼓,魏永宏暗自琢磨,为什么我们要去上海那么远的地方订做太平鼓,难道就不能制造自己的太平鼓吗?深思熟虑后,魏永宏毅然决定自己制作。于是,他昼夜研究上海订做的太平鼓和本地的太平鼓,并从中做找出“门道”,设计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太平鼓,不但轻便灵巧、鼓声均匀,而且还不变形。
初次成功之后,魏永宏并未止步,更加激发了他对太平鼓的热爱,他怀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潜心钻研,在生产工艺上下功夫,在制作每一桶鼓时,他从选材、粘合、上皮、画材等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把关,专心雕琢,从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鼓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制作标准,不达要求不轻易出库发货。
38年来,他把一个“一人一厂一车间”的加工小作坊,发展成为一个集太平鼓生产、销售、演出、培训、经纪、礼品研发为一条龙的综合性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300余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35000元。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魏永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了把太平鼓技艺做好、传承好,他把太平鼓舞鼓引入了课堂,在石洞小学开设了培训班,免费为学生们传授技艺,并讲述着太平鼓的渊源,在坚守中他把这项技艺潜移默化地传承和发展,践行着一种工匠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铸就非遗传承梦
“不忘初心、埋头苦干,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这几句励志的言语,正是魏永宏的座右铭。
数十年来,魏永宏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把太平鼓做成甘肃乃至全国的“精品文化”。他制作出的太平鼓具有“神韵”,能舞出西北人的生活和情感,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目前已远销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
1990年,皋兰县太平鼓被选入亚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节目,魏永宏做的100多面鼓第一次代表中国登上了亚洲舞台,这次太平鼓彻底响彻了亚洲。
为了使“兰州太平鼓”这个品牌更加响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魏永宏带领全体职工在太平鼓的制作技艺上下工夫,为了让音色更加均匀,魏永宏将鼓腔内侧和外侧都进行抛光,同时将外侧打磨的更加光滑、内侧打造成特殊的纹路,这样制作好的鼓腔,对着里面大喊一声,就会回声激荡,余音袅袅,如同对着家里的大水缸说话的感觉。同时,还创新了太平鼓的制作技艺,在鼓腔内侧首次交叉固定两根弹簧,加强共振效果,让太平鼓发出了更完美的和音。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我一定要将那些失传的鼓技重新找回来,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不能让它从我这里丢失。”魏永宏语重心长地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兰州太平鼓,把爱和友谊传遍五湖四海,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兰州的太平鼓。
这,就是一个传承人“太平鼓王”对自己热爱的“太平鼓”事业的一种信念,就是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做精一件事,持之以恒的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的工匠精神。
本版文图: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颜晨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