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厂史话
文/曾正伟
白银露天矿二号采坑。
白银大爆破蘑菇云。
宋叔和在白银。
一、有凤来仪,古都传奇
相传东晋永昌年间,鲜卑族乞伏氏首领司繁率众来度坚山狩猎,曾见一只火凤凰落于山巅。民间自古就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于是,司繁就萌生了定居此山的念头,并将此山改名为凤凰山。
据《白银区志》载:“东晋咸和四年(329),鲜卑族乞伏司繁率族人自麦田(今平川境内)迁于度坚山(今武川乡宋家梁),筑度坚城。”“咸安元年(371),前秦王统袭度坚山,司繁降。”“义熙五年(409),乾归率部众两万余迁都度坚山,即秦王位改元更始,史称西秦。”“义熙七年(411),乾归置秦兴郡于度坚城。”据白银区志办考证:“西秦度坚山城遗址位于武川乡宋家梁左家沟沟口西场,略呈长方形,城墙高约7米,厚约3.5米,长约230米。20世纪50年代初期,部分城墙尚存,遗址完整。1956年7月,露天矿第一次大爆破,遗址全毁。”
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诸多质疑,认为宋家梁不具备西秦建都的自然条件,但宋家梁蕴藏丰富的地下宝藏,却是不争的事实。资料显示,白银矿业的开发始于汉朝。有文字记载的可考至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白银市志》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市区东北的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一带,官方设立采矿机构——白银厂。明中叶后,采矿规模不断扩大,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商贾纷至沓来,倒卖金银。明末清初,折腰山一带的采矿工人就达4000之众,素有‘日出斗金’之说。”另据《兰州府志》和《皋兰县志》载:“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采矿点三十余处,开采盛时人员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兰州,故兰州又称金城……”
然而,这座“日出斗金”的矿山,却毁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据《白银区志》载:“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二十日,地震,凤凰山山体坍塌,白银厂矿塌陷,3000多名矿工遇难。后凤凰山改称折(she)腰山。”据有关人员回忆,1956年第一次大爆破之前,掘井队还在巷道中掘出多具已被硫酸铜侵蚀的清代矿工尸骨。
二、精英探宝,凤舞“铜城”
1938年,地质工作者霍士诚来白银厂调查,撰文《甘肃皋兰县凤凰山铁矿》,对显露于白银厂地表的铁矿首次做了报道。
1941年,地质工作者陈奋来白银厂调查,发表《甘肃皋兰县铁矿及锰矿》,对白银厂地质矿产再次做了报道。此后,梁文郁、刘乃隆、刘增干等相继来白银厂调查,为白银厂早起地质勘测奠定了基础。
1947年,地质工作者宋叔和来白银厂矿区调查,发表《甘肃皋兰白银厂黄铁矿》及《甘肃皋兰白银厂变质火山岩系》等研究成果,对白银厂含铜黄铁矿做出初步分析认定。
1951年5月,国家地质指导委员会(地质部前身)组织60多人的地质队,由工程师宋叔和率领,对白银厂矿区进行首次勘查,开始以钻探为主,坑道为辅的勘探普查工作。
第二次踏上白银厂这块热土,宋叔和率队考察了先民们当年采矿的遗址遗物,绘制出了一条条地质剖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请来当地的老石匠,用近乎原始的工具,刻槽取样分析,初步确定了矿床的工业类型和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勘探方案。
1952年1月,宋叔和一行冒着严寒,率641地质队三进白银厂。这一次,他断定,白银厂矿藏并非一个大铁矿,“铁帽”只是表象,它其实是一个以铜为主的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他的这一结论,在当年就得到了验证。在白银厂矿区所布的钻孔中,几乎孔孔见矿。
消息一经传出,一场大规模的地质勘探战斗打响了。在国务院的协调下,刚刚通车的宝(鸡)兰(州)铁路首趟列车载着东北钻探队的人员和设备日夜兼程赶来了,全国十余所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宋叔和所领导的队伍由当初的60多人一下增至200多人。
从此,白银厂不再寂寞。钻机的轰鸣声,响彻了白银厂的每一个角落。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宝藏被一个个钻孔打了出来。一段段原生矿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最后被勾画成一幅宏伟蓝图。共和国第一个大型有色金属矿床被发现了,一时间,民众奔走相告,举国欢腾。
1953年2月21日,新华社发布重大消息:甘肃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随即,《甘肃日报》转发了该消息。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以宋叔和为代表的641地质队于1956年3月提交了白银厂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三个矿区的地质勘探成果。最终确定白银厂特大型多金属矿床铜储量90万吨,硫铁矿864万吨,伴生硫含量1048万吨,黄金10.7吨,白银989吨。同时,在小铁山矿区探明铅金属储量36万吨,锌57万吨,铜12万吨。
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开创了我国在海相火山岩地层中寻找多金属矿床的先河,同时还满足了国家对诸多金属资源的需求,白银厂也因此成为共和国有色工业的摇篮。
三、惊天一爆,凤凰涅槃
白银市因矿设企,因企建市,她是新中国唯一一座以重金属命名的新型工业城市。根据地质找矿的新突破,1953年4月,白银厂铜矿筹备处在陕西西安挂牌成立。
1954年9月28日,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在兰州成立。同年10月5日,郝家川(白银厂)建设委员会成立。
1955年1月,任震英编出第一份《白银市初步规划》。同年11月,由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审定的《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上报中央,经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实施。
1956年2月,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由兰州迁至郝家川。一到郝家川,经理黄罗斌就风趣地说:“住在郝家川,干在折腰山,死了打口铜棺材,埋在火焰山。”这句话,成为黄罗斌一生的写照和座右铭,至今还悬挂在矿山博物馆里。
1956年7月9日,露天矿成功实施了第一次大爆破,堪称“新中国第一爆”。冲天而起的蘑菇云高达400米,这次爆破使火焰山等7个山头的平均高度降低了50米,爆破总面积40万平方米。据专家测定,这次爆破形成的冲击波,相当于发生了6级大地震。西方媒体惊呼:中国西部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此后,露天矿分别于同年11月5日、12月31日实施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爆破。从此,白银公司拉开了共和国矿业开发的大幕,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应运而生。
露天矿开采范围包括折腰山(一采场)、火焰山(二采场)、铜厂沟(三采场)。1956年大爆破后,即行开采。一采场1984年6月闭坑,累计开采铜矿石量5070万吨,含铜金属量60.9万吨;二采场1988年4月闭坑,累计开采铜矿石量1366万吨,含铜金属量20.4万吨;三采场从1970年7月至1975年8月,累计开采铜矿石量98万吨,含铜金属量0.9万吨。开采期间,仅副产品白银产量就达1248万两,黄金产量34万两。
1960年6月14日,白银公司成功炼出了第一炉铜。1981年,“白银炼铜法”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89年,“白银熔池富氧炼铜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白银露天矿被确定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第358条野外考察路线。
从1960年到1978年,白银公司创造了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铜产量、产值、利税第一的辉煌业绩,使白银这座新型的工业城市一跃成为新中国的“塞上明珠”。
开采或运营期间,先后有宋平、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方毅、倪志福、钱正英、江泽民、吴邦国、朱镕基、温家宝、张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白银视察。1992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白银时,他回想起当年爆破时的情景,感慨万千,便欣然题词:“三十六年游故地,白银一爆出新天。”
四、浴火重生,转型发展
物产虽丰,犹有尽时。铜,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白银的铜矿在开采44年后圆满地划上了句号。2006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白银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2008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12座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白银市位列其中。
其实,白银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跨越,在很大程度上讲,依赖的是白银公司。然而,资源的枯竭使白银市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一区六园”的战略构想,以中科院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支撑,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另外,由采矿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却始终困扰着白银人。三个“一千多米长、六百多米宽、二百七十多米深”的巨大“天坑”和地表堆积的松散矿渣成为摆在白银人面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成功立项,2012年破土动工,2015年全部落成。如今的火焰山矿山公园,矿山景区和主题公园浑然天成;主碑雕塑和文化长廊相映成趣;林荫大道和休闲广场星罗棋布;博物陈列和爱国教育各显风姿。目前,矿山公园建筑群已成为人们缅怀过去、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白银市正在打造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和工矿文化等为主体的地方特色文化。这种多元化文化模式的建立,为白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城市的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发展中的白银市正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栏目主持人:万全琳
投稿邮箱:wql3688929@sina.com
咨询热线:15193025135
铜城
夜话
新闻推荐
康乐医院里老人们做手指操孝慈苑养老服务中心里老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爷爷、奶奶,早上好!该吃早饭了,今天的早饭是馒头、胡...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