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考证“吹牛”与“拍马”

兰州日报 2018-10-28 01:00 大字

□高羔

“吹牛”与“拍马”在今天来说,都具有贬意。“吹牛”具有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夸其谈的意思;“拍马”则具有谄媚、奉承之意。

对于“吹牛”与“拍马”,甚至有人进行过详细的考证,此人即是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先生曾在他的著述《史林杂识初编》中写有一篇《吹牛·拍马》,他在文中写到:“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

对于“拍马”,顾颉刚考证,这主要源于元朝文化,因为蒙古族主要以马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常常以得骏马为无上荣耀。有时人们牵马相遇,往往要相互拍拍对方马的屁股,并随口夸赞“好马,好马”。起初,“拍其股所以表其欣赏赞叹之意”,可是相沿已久后,不管别人的马是不是真好,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另外,因元朝的官吏大多是武将出身,马更是他们另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往往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以后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

1937年8月21日,顾颉刚受中英庚款董事会之聘,实地考察西北的教育事业。9月29日,顾颉刚抵达兰州,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兰州。当时顾颉刚住在贤侯街45号,此次他还应甘肃教育学院(兰州大学前身)院长朱铭心之聘,准备第二年在该院开讲《中国古代文化史》。他在《皋兰读书记》中记载,他当初还准备开讲《左传》。有一次,有人晚饭后去拜访他,见他在灯下备课苦校《左传》。“点读皮鹿门《五经通论》,试编《国语原本》,备讲学之用”。

到了1946年顾颉刚先生受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聘,欲任兰州大学教授兼首任历史系主任,但是因种种原因,直到1948年6月17日才飞抵兰州就职,到12月7日离开,他在兰州共工作生活了174天,这是他第二次到兰州。前后累计时间虽然不多,但顾先生对兰州的风土人情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

因黄河穿兰州城而过,所以,顾颉刚先生对于黄河及河上皮筏可谓情有独钟。他刚来兰州,兰州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足下黄流滚滚,皮筏去疾如矢,胸中为之开畅。”当然,他对皮筏还进行了描写与议论:“皋兰县(当时兰州还未设市,故称皋兰县)城北黄河两岸经营此种生计者至多,弥望皆牛、羊皮筏也。故彼地人不耐夸口时,便曰:‘请你到黄河边去吧!’谓吹牛也。尚有一旁衍之义,指人气性之大,如皮袋之吹愈胀也。”他在日记中记载,1938年8月3日,他还尝试着乘坐了一次皮筏,并写下了感受:“筏身过轻,洪涛骇浪之中亦自惊心怵目。”

顾颉刚先生经过细致的观察、亲身的实践、加之渊博的知识,科学地推论出“拍马屁”、“吹牛皮”的由来。由此看来,“吹牛”与“拍马”最初并非贬意,而是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一种现象,可是后来发展演变成为令人鄙视的行为。

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还曾以一首《黄河桥口占》,形象地讽刺和讥谕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兰州,一些官僚和官场中一味盛行地“吹牛”和“拍马”现象。

全诗如下:“猪羊骡马会兰州,吃得山空水断流。桥上行人频拍马,河边舟子善吹牛。八年战乱民心丧,四省沦陷国势蹙。山河破碎家安在,我问将军羞不羞。”

续范亭,山西省崞县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32年他到挚友邓宝珊将军任主任的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和新一军任总参议。1935年12月,续范亭以老国民党员和西北地区代表身份前往南京,参加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但是他的抗日主张未得到重视,其愤然前往中山陵前剖腹,幸而被人发现,经抢救脱险。

续范亭的这首诗是指,当时国民政府任命朱绍良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兼驻甘绥靖主任,罗贡华为民政厅长,马志超为省会警察局局长,一时反共分子麇聚兰州,积极谋划反共活动,对此续范亭深恶痛绝。

我们现在来看这首诗,特别是颔联,诗中“桥上行人”、“河边舟子”暗指国民党当时政坛上“拍马”与“吹牛”之辈。

其实对于“吹牛”与“拍马”一类的人,清末“鉴湖女侠”秋瑾在1904年有一篇《演说的好处》就指出:“现在我们中国,把做官当做最上等的生涯,这种最上等的人,腐败不堪:今日迎官,明日拜客;遇着有势力的,又要去拍马屁;撞着了有银钱的,又要去烧财神。”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也许“吹牛”与“拍马”仍未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与深思啊!

新闻推荐

精致兰州山水之城

穆明祥精致兰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山水方面的、景观方面的、环境方面的、设施方面的、建设方面的、市容方面的、市政方面...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