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兰州就是感知生活 ——40年兰州旅游发展进入全新时代

兰州日报 2018-08-05 01:48 大字

从过去40年兰州旅游的发展脉络来看,40年弹指一挥,兰州旅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早已由当初的奢侈消费进入了全民旅游的大众时代,旅游方式也由当初的抱团出行步入了自驾游等自由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旅游的品质与方式。毫无疑问,旅游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旅游产业依然是一个朝阳产业。

人们常说,岁月静好。可静好的岁月,何来发展?对于兰州40年的变化,白塔山、皋兰山和黄河无疑都是见证者。不妨将时光的年轮拉回从前,我们欣喜地发现,昔日光秃的白塔山、贫瘠的皋兰山,以及拥挤的中山桥,早已今非昔比。每当夜幕降临时,清秀俊朗的南北两山华灯璀璨,宛若星河悬挂于兰州天际;静谧的夜色中,舒缓的黄河将兰州人一整天的劳累与疲惫冲刷的干干净净;甘肃大剧院、兰州音乐厅、马拉松公园等成了兰州人品读历史文化,感受快乐生活的首选之地;风情万种的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了兰州的城市客厅,这里的黄河母亲、水车博览园等已然成了外地人走进兰州的第一旅游景点。兰州正在以她独特的身躯散发着属于自己的魅力,同时也正在吸引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与嘉宾。因为走进兰州,就是品读历史;走进兰州,就是感受智慧;走进兰州,就是感知生活。

提起兰州旅游,年岁大一点的兰州人都有着很深的领悟。30年前,走进“新马泰”,那真是感受了一把奢侈消费,更是一种身份和荣耀的体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转眼间,昔日人们所追逐的“新马泰”,早已成了一种快餐式消费,进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个性定制消费,以致自驾游、乡村游、特色游等旅游方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从“国旅”独撑到“三足鼎立”

对于兰州旅游来说,无疑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壮大的。对此,业界知名的甘肃金桥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苏自立可谓是如数家珍。“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国际旅行社兰州分社可谓是‘一家独大\’,撑起了兰州及甘肃旅游的‘门面\’。”7月31日,苏自立坦言。

苏自立回忆说,其实,兰州及甘肃旅游起步于1978年。当时首先在高考初选后的优秀学子中挑选了40多个“红花绿叶”(其中有部分干部家庭孩子),并送到江苏宜兴的旅游学校进行了岗前培训。同期,旅游局也是跃跃欲试,金城宾馆应运而生。同时,从当时的兰炼、兰化及有关企业和部队转业干部中招收了部分懂外语的管理人员和导游。在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专业培训后,被分配安排至兰州饭店、友谊饭店等宾馆、酒店实习。1982年后,随着恢复高考的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旅游行业,加上相继成立的青旅、铁旅、职工旅行社等行业旅游企业,兰州及甘肃旅游出现了大的飞跃。在此期间,甘肃全省共有18家旅游企业,其中兰州有8家。

1988年,随着旅游企业的重组整合,诞生了甘肃海外旅游总公司,甘肃省中国旅行社也从甘肃省中国国际旅行社中旅科整体划分出来独立运作。同时,在市场分工上也有明确的细化。至此,在兰州及甘肃旅游市场出现了甘肃海外、国旅及中旅“三足鼎立”的局面,相关行业所属的青旅、体旅、铁旅等旅游企业只是当时市场的一部分。

从蓬勃发展到“天下大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旅游方兴未艾,随之出现了跟团旅游的方式。一时间,‘入境—国内—出境\’成了兰州及甘肃旅游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兰州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也是‘天下大乱\’。”苏自立如是说。

1992年之后,兰州旅游市场中,旅行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兰州假日、甘肃金桥、甘肃华夏、光大、招商、康辉、中兴等,以及各行业旅游社纷纷进入市场,正在蓬勃兴起的兰州旅游市场风生水起,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此过程中,兰州旅游因势利导、果断出击,精心打造了具有兰州地域特征的水车园,让外地人在兰州城区找到了一个品读历史、体味生活、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进而提升了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品位与档次。对此,作为创始人、亲历者的原市政协副主席、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局长范文说,2003年春,市上有关领导调研南河道疏浚工程,受“都江堰”的启发,他提出在南河道入水口处修建水车大观园,用水车引水渠中的自流水和水车提起来的水,解决南河道的疏浚问题。同时,恢复兰州“水车之都”的称誉。这个提议既解决了南河道的疏浚问题,又在此处建了一个旅游景点,也为百里黄河风情线增添了新景点,立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工程很快得到立项。

在水车园建设过程中,兰州市旅游局及有关方面呕心沥血,从一砖一瓦一石做起,经过缜密设计,打造出了蕴含兰州“两山夹一河”地域特征和“天地人和”寓意的兰州水车博览园,并于2004年8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真实地再现了兰州的水车文化和兰州人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的实践活动。

同时,兰州还相继建成了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和“兰州国学馆”等,这些文化场馆的建设,不仅为兰州的城市文化注入了内涵,还极大地助推了兰州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从各显神通到徘徊调整

其实,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之后受非典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兰州旅游进入了徘徊调整期。

在此过程中,各高校纷纷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增加旅游专业,与此同时,一些旅行社纷纷改名,在企业名称中纷纷加入“国际”,以增加经营国内国际旅游业务,谋求企业利益。市场上也随之出现了低价旅游、购物游、“一元出行”等名目繁多的恶意竞争,让业界“乱象”丛生,进而带来了公众对于旅游行业认可度的下降。

在如此态势下,国家相继出台了《旅游管理条例》、《旅游法》等法规,以整治行业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同时,也让普通民众对旅游行业有了新的认知,不理性消费、盲目攀比等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更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旅游的本质,一些研学游、自驾游等新形式风行业界。同时,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出行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进而派生出对于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厕所革命”等均提上了议事日程,回归旅游的本质成为大势所趋。为此,有人戏言:“住有房、吃有肉、还有闲钱去旅游”成了人们在自觉行动。

注重内涵提升城市“精气神”

文化与旅游,不仅是“诗与远方”的简单组合,更是荡涤灵魂的身心远行。作为兰州来说,有以农耕文明为核心内涵的黄河文化,有以多民族共融而共生的民俗文化,有以丝绸之路为发端而摧生的以佛教为主体的丝绸之路文化。

回顾过去,更多是为了展望未来。对于兰州文化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范文说:“兰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母亲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无可厚非,兰州的历史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浑厚的。但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大多在书籍与传说中,而且体量式微。承载文化的实物留存,绝大多数已被历史尘封,而且文化内涵薄弱,缺乏张力,承载乏力。”

范文认为,百里黄河风情线历经多年建设,绿树成荫,鲜花簇拥,已成为兰州大众文化的标志,也成了兰州人的骄傲。目前,百里黄河风情线从东到西已经有霍去病西征雕塑,水车博览园,黄河母亲雕塑,龙源,生命之源,人文始祖园等。应该说这些文化景观为兰州增色不少。但部分景观从文化背景上过于抽象,甚至空洞无物,与兰州的历史人文脱节,是大历史状态下的大的文化意境,与兰州的人文情感有“脱节”之嫌。通俗一点说,不接“地气”,不足以,也不可能形成兰州的“精气神”。

为此,范文建议,提升百里黄河风情线的文化品位,形成较明昭著的文化标志,使其成为整个城市的“精气神”。把百里风情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在金城关故遗址上方,碑林下方的山头上,建一尊“大禹治水”的雕塑。在七里河区与西固区之间的临河地段,建一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建设兰州时工人阶级的雕塑。利用兰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故事,在其他地段,星罗棋布地安置小品小景。并以艺术手法再现在风情线上,与标志性的雕塑相得益彰,浑为一体,便能全方位地展示兰州的文化多样性,更能全方位地提升城市的“精气神”,让走进兰州的人感受兰州的人文历史、生态风光和民俗风情,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归宿。因为文化永远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受益者。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

新闻推荐

兰州市增派800多人赴水阜清淤

消防官兵帮助群众重建家园城管特勤清理村道上的淤泥兰州晚报讯(首席记者于永昭文/图)“7·22”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袭击了皋兰...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