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春节,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年俗
讲述人 赵澎涛书法家 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保存在张掖的九曲黄河阵(资料图片)九曲黄河阵俯瞰(资料图片)文/图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兰州故事微信公众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交通落后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风俗的交流和融汇,非常缓慢。这也使不同地方,保存不同的民风民俗,进而形成一个地方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在江南,人们多行船,就比较忌讳说翻。过年吃鱼,上面的鱼肉吃完后,北方人毫不犹豫地说把鱼翻过来。而江南水乡的人,则说把鱼划过来,显然,这是不同的地理地貌,影响了人们生活风俗。
在以前,甘肃各地春节习俗也是大不相同的,有些习俗表现出浓厚移民的特点,有些习俗则是丝绸之路上的古道遗风,有些则是因当地的地理地貌而形成的习俗。
今天,就让我们听听甘肃各地独特的春节习俗。
妇女大哭,除夕之日皋兰的天涯望哭
这是一个和移民有关的春节习俗。兰州曾经无数次容纳承接各地地方的移民。兰州历史上究竟有多少次大移民,现在已经说不清了。但有一个特点必须引起我们注意,兰州移民不仅来自东方,也有来自西方的。比如在隋唐时期,粟特商人就在兰州建立了定居点,那么也就有相当多的粟特商人,在兰州居住。如今,这些粟特商人早已不见了踪迹。可以这样说,大量移民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兰州居民的成分,也将各地不同习俗带到了兰州。这些习俗,随着年代的推移,有的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有的依旧保留了下来。保留下来的文化,就成为兰州本土历史文化一部分了。
对兰州地域文化影响比较深远的移民,要数明初的大移民。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原元代兰州降为兰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升为兰州,管辖地域包括今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及黄河北的皋兰县南部(县北部在明代长期为蒙古势力活动区域),西与庄浪卫相接。明初人们在兰州城边上修建了镇远浮桥,兰州的西北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
为了发展兰州,明政府从江淮、山东、山西等地,迁移了大量的人口,充实兰州。尤其是肃王改封到兰州后,跟随肃王来的护卫、仆从、官吏等,人数非常多。这些人到兰州后,将当地风俗带到了兰州,形成一些比较独特的习俗。
按照乾隆时期的《皋兰县志》记载,当时兰州人在每年除夕时候,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叫做天涯望哭。
这是个啥习俗呢?《皋兰县志》第八卷风俗中,说到兰州的祭祀风俗,特别提到了一点,是这样说的:四时及其先人生卒日祭于木主,并奠于墓,春秋拜扫……家里的男女都要到墓地上。明代兰州人、兵部尚书彭泽认为这是兰州人中婚葬崇墓祭的特点。这一段中,还特别提到了一句,说除夕,男人祭于木主,妇则在大门之内痛哭。这一说法是,明朝初年,兰州人自江南等处迁徙而来,人口数量占了当时兰州人口十之七八。妇人在除夕这天,遥祭母家亲属,痛哭一场,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天涯望哭”的习俗。
后来,或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原先的江南人、山东人、山西人,逐渐成了土生土长的兰州人,这个习俗也就渐渐地消失了。
腊月三十,请祖先回家,陇上独特的祭祖仪式
春节不仅是团圆的日子,也举行一些重要的活动,比如祭祀先祖、打春牛等等。尤其是腊月三十祭祀祖先,这是各地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这一活动,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举行得比较早,一般在腊月三十之前就结束。而在陇东平凉天水的一些地方,则尤为隆重,许多家族往往要在腊月三十这天,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仪式。
一般到了腊月三十下午,族长家长往往带领合族的老少,带上早就置办好的香烛祭品,前往墓地。他们去的墓地不是为了简单的祭祖,而是焚香膜拜,将祖先“英灵”请回家。
春节期间,家中上房里,要设祖先灵位,要摆放丰盛的贡品, 每天早晚都要给祖先上香,以示虔诚之心。请回祖先的时间也有长短,有的地方,从正月初一至初三。初三晚上,吃过晚饭后,天黑之时,要举行一个“送先人”仪式,人们跪拜默祷,送祖先回归坟茔。河西一带,大年三十下午,把“先人”接回家中祭拜,直到正月初五才送。
在陇中一带,接“先人”的仪式还有独特的方式,他们把拜供奉叫“坐纸”。所谓“坐纸”,就是给“五服”以内已故去的每一辈先人各包一包,上面写上收用人的辈分称呼、年节时间、祭献人的辈分名字,也称之为“服纸”,把这样服好的纸,坐在上房供桌上,就叫“坐纸”。家里给先人坐了纸,每天一早都要烧纸。正月初三晚上,要端着祭品,到村外朝“先人”坟垄所在的方位焚烧。
这种祭祀先祖的活动,是从远古时期延续而来的一种祭祀礼仪,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往往又和英雄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传统文化根基。其中,最明显的一点,许多供奉的神像,多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物。
黄河灯阵,传说源自封神榜
在陇原的一些地方,曾经流行一种黄河灯会,这种灯会,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形成一种阵排天地,势摆黄河的玄妙。据说这种灯阵是仿照《封神演义》而来。在《封神演义》的第五十回是“三姑摆布黄河阵”,其中就有这种阵法,后来演变为一种灯阵。实际上,更多人认为,这是古代一种融花灯和迷宫于一体的娱乐活动。
不知从何起,黄河灯阵就成为陇原许多地方过春节时的一个特色活动。尤其是一些地方,地处黄河边,再摆上一个黄河灯阵那就太有个性了。不过,黄河灯阵的布置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而言,先选择一大片空地,在其中竖立一根大杆上面悬挂旗幡,相当于灯阵的中心。这似乎就如小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阵眼。
当人们设定好大杆后,然后围绕大杆,布设365根灯,取九宫八卦之势,然后按照一定规律,将灯杆连起来。这样外面就是有城郭,里面有连环阵,再加之按照八卦太极图的方式布置阵型,可谓是迷雾重重。不同的地方,人们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灯阵排布模式。
参观者必须按照一定的路线观赏才能参观完灯阵,并顺利走出灯阵。否则,就会在灯阵中迷失方向,就像转入迷宫一样,永不得出。武威的黄河灯阵就非常有代表性,每年的“黄河灯会”,总会吸引武威城乡的众多百姓蜂拥而至。《凉州风俗志》中说:“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
实际上,以前人们办灯会往往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体现。黄河灯阵不仅结构富有特点,灯的数量、品种也堪称灯会之最。
自古凉州灯会就非常出名,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到凉州看过灯会。在人们的记忆中,凉州的灯会那是五光十色,形态各异,有依据四大名著为题材的灯,如子牙封神灯、大闹天宫灯、三英战吕布灯等等,还有民间人们常见的白菜灯、葫芦灯、西瓜灯、寿星灯、财神灯等等。
这些春节的陇原年俗,在一年最为热闹的时刻,给人们带来了一年满满的祝福。
正月初十过后,灯挂好了,闻讯来观灯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灯会从正月初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一般来说,河口灯会正月十二“上灯”(试灯),正月十四、十五为“正灯”,正月十六则为“败灯”。灯的数量是有讲究的,东西南北四街,各设30架灯,每架三盏,全街共120架,360盏彩灯,象征着360周天,正式的灯会有五个夜晚,取的是“五谷丰登”之意。
河口的社火队前面有牌灯照明引路,后面有各色花灯,其中有一种麒麟灯,这是人们精心制作的灯,专门为子嗣不旺的人家准备的,到了正月十五晚上,社火队就要把这盏灯送到家里。习俗中,讲究送灯添丁。在江南地区,灯谐音丁。无疑,这是一种从江南传来的民俗。
灯会不仅是灯会,还要有过街社火,要唱大戏。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娱神,神喜则会“保一方平安无事,佑四季安居乐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7日,四川省著名书法家鲁克俊先生因病去逝,享年84岁。鲁克俊,皋兰县人,自幼酷爱书法,毕生精研。书法界有“西北牌匾王”、“甘肃楷王”之美誉,曾为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对...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